贪泉碑!《我的越秀山故事》征文选登:两块贪泉碑(筱卉)( 二 )


而宋代展厅里,一樽装置模型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展览空间并不大的五层楼,竟然用不小的空间来展示一个具体的装置,一定是为了突出某件奇特的历史事件。果不其然,这个装置就是被国家水利部评为最早自来水设计工程的模型。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它的设计师,竟是北宋大文豪苏轼。
读史方知,苏轼曾为广东人民立下汗马功劳。
苏轼一生坎坷,在宦海浮沉数十年,先后被贬谪14个城市,最后流落到远离京城的岭南。刚到惠州时,两岸春色正浓,码头上闻讯而来的惠州人民纷纷向他微笑问好,惹得东坡先生热泪盈眶,口占吟诵出那句脍炙人口的“岭南万户皆春色”。
不久惠州遭遇灾情。时任广东提刑官的程正辅来惠视察,苏东坡抓住机会,立即向这个被政敌章惇派来整治他的表弟提出构思新颖的修建东、西新桥和西湖堤的建议,趁此为四面环水的惠州民众解决了出行难问题。之后,他又相继在民间推广先进的农具秧马,收集良方施药救人,并不顾山遥水阔地造福远在广州的人民。
因受海潮影响,当年广州城内地下水多为咸苦的海水。达官贵人们通常会从刘王山取回淡水饮用,普通百姓却只能在地井打水。因居民长年饮用地下水,春夏之交时,广州城内常有瘟疫横行。五仙观后的“钟楼”里,至今仍保存着一口完好的大钟,据说就是为城中暴发瘟疫和突发火灾时报警所置。
在罗浮山探友的苏东坡听说广州居民的困境后,心情沉重,回到惠州,立刻根据自己路过广州时对蒲涧山(今白云山)的了解,设计出在山中滴水岩下开凿石槽存蓄泉水,再通过凿空的竹管,顺山势而下进行延接,最后引入广州城的供水计划,并毫无保留地将此法写信告诉了广州太守王仲敏。太守接信,立马按照设计方案不遗余力地实施。自此,“一城贫富同饮甘凉”,广州百姓终于喝上清甜的山泉水,因饮用地下水而发病的现象骤减。
史读及此,东坡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越发伟岸起来。
几年前,在寻找贪泉遗址时我便了解到,石门是古时内地商船和官员赴广州的交通要道。《南齐书》形容当时“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老百姓由此开始传说:这些官之所以贪,皆因他们在南下广州时,在石门饮用了贪泉水。晋代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路经石门,听说此典,怒饮贪泉,并赋诗一首以表守廉决心,于是有了千百年来文人达官商贾吟咏不绝的贪泉诗篇,于是有了集结着30则铭赋序和220首古诗词的《西华胜概》一书,于是有了遇到此书后心绪难平的我寻找贪泉遗址的旅行,于是有了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的《郁水寻古》一文。
在眉山参加完颁奖典礼后,获奖者同游三苏祠。大家都知道,眉山是苏轼的故乡,一门三杰苏洵苏轼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在历代文坛均享盛名。苏轼曾有两诗提及贪泉,这对于前来朝圣的我,冥冥中似乎又多了些况味。在绿植如盖的苏家园林中,坐在潭边石上的我与潭中耸立的东坡先生石像沉吟对望,一时如神魂出游,恍与苏子对话,问君如何做到“岚熏瘴染却敷腴”?
此刻,望着镇海楼展厅里的引水装置,我忽地回想起当日,心中默念先生的下一句诗:“笑饮贪泉独继吴”,于是再度想起登楼前的问题:碑廊里,贪泉碑上的刻字为什么变成了绿色?
满腹感慨地从五层楼下来,早上还曾温软明丽的阳光,此时已变得灼热。再至碑廊,细看碑文,只见碑面左边竖排小字落款:明代万历二十四年右布政使李凤等人所立。
回家后,我翻找出当年西华寺长老所赠《西华胜概》,细读书中《后记》方才得知:因南汉王刘岩特别厌憎“贪泉”这个名字,兴修西华寺时,便命人毁掉石碑,填塞贪泉。而与贪泉相关的诗文实在太盛,后世不断有人来此寻找贪泉旧迹。明朝万历年间,李凤等人在寻到的古井旁竖起了重刻的贪泉碑,后因各地官员又络绎而来,当地村民实在厌恶,于是再次填塞古井,并将石碑埋到江底。清代乾隆末年后,白泥河水流渐少,石门江面日渐变窄,进入广州的船舶只得改道至通滘,石门慢慢变成“僻境”,失了往日风光,从此不再纳入羊城八景。贪泉悄悄湮灭于红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