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凤屯$知青生活往事:当年知青姐姐送的那个帆布挎包,至今他还保留着

东北边陲的五凤屯是一个只有三百人的小山村,村北是树木茂密的五凤山,村南是水质清澈的九水河,那里真的是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犹如人间仙境,更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五凤屯是全镇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早已达到了小康生活标准。
五凤屯$知青生活往事:当年知青姐姐送的那个帆布挎包,至今他还保留着
文章插图
五凤屯的支书叫张德生,五十七岁,担任五凤屯的支书已经二十五年了。在他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个褪了色的帆布挎包,张书记说那个挎包是当年在五凤屯下乡插队的上海知青姐姐送给他的。那位知青姐姐返城四十多年了,这个挎包他还保留着。
说起那个帆布挎包,当年的情景又浮现在了张书记的眼前。
那是一九六九年的春天,五凤屯来了七名上海知青,五名男知青住在了生产队长王洪涛家的西厢房里,两名女知青住在了支书张明亮(张德生的父亲)家,当时张德生刚七岁,还没上小学。
张德生有三个姐姐,他的大姐叫张秀梅,当年19岁。他的二姐叫张秀华,当年16岁。他三姐叫张秀玲,当年13岁。张德生原本还有一个四姐,一周岁的时候夭折了。两名女知青住到他家后,和他的三个姐姐同睡一铺火炕。
上海来的这两名女知青都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一名叫杨梅香,另一名叫夏小琴,她俩都是十七岁。这两名女知青长得就跟仙女一样漂亮,皮肤细嫩白皙,头发乌黑油亮,穿着打扮也很漂亮,一看就是大城市来的文化人。和两位上海女知青相比,张德生的三个姐姐明显逊色了不少。
小山村里突然来了两个仙女一样的漂亮知青,平日里沉寂的小山村顿时沸腾起来了。自从杨梅香和夏小琴住到张德生家,他家的院子里天天都是来看西洋景的社员群众,来的最多的还是年轻社员,特别是年轻男社员,看到漂亮的女知青,浑身都不自在了。一直持续了三四天,还有年轻社员往支书家院子里跑。
五名男知青在王队长家居住,暂时也在王队长家吃饭,王队长家也热闹了好几天。两名女知青在张书记家居住,也是跟着张书记家吃饭。起初那几天,张德生看到女知青就躲在一边,知青姐姐给他糖吃,他都不敢接,也不敢抬头看女知青。几天后,张德生渐渐和那两位女知青熟悉了,也张口叫知青姐姐了。
东北的五月初,天气已逐渐转暖,冰雪消融,杨柳树也开始发芽吐絮了,沉寂了一个冬季的九水河又碧波荡漾了,一年一度的春耕春播生产马上就要开始了。
知青们参加生产劳动的第一天就是往田间运送土杂肥,队里有三辆架子车,每辆架子车配一头耕牛和两名社员往附近的耕地运送土杂肥,偏远的山坡地,架子车不能到达,社员们就肩挑人抬往田间运送土杂肥,女社员们负责装车装筐,两名女知青也跟着女社员们装车装筐。看着两名女知青干活时那笨拙的样子,女社员们都捂着嘴偷笑。
装车装筐虽然算是很轻松的农活,干一气能歇两气,可一天下来,杨梅香和夏小琴都累得无精打采的,手上还磨起了水泡。看两名女知青手上磨起了水泡,吃饭也叫不起来,张德生的母亲心疼地直抹眼泪。张德生看她俩不想起来吃饭,就喊道:“知青姐姐,快起来吃饭吧,吃了饭手就不疼了。”听到张德生稚嫩的喊声,杨梅香和夏小琴赶紧从炕上爬起来,跟着张德生娘俩走进了东间屋。东间屋宽敞,每次吃饭都在东间屋的火炕上,大家围着一张炕桌吃饭。
经过一季春耕春播和秋收劳动的锻炼,杨梅香和夏小琴渐渐学会了各种农活,也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习惯。秋收结束后,田间基本没什么农活了,社员把口粮都分到了家,也就进入了农闲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