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庄子《天道外篇》:天地之本,万物之宗,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而已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读庄子,一定要晓得道家理论体系,不然,庄子汪洋恣肆的文字就能把人绕晕。
庄子外篇和庄子内七显然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内七除了道家理论体系是真的,其它基本都是虚的,连很多道家的人物名字也是假的。但庄子内七很多人物都是指实的,其事迹也是真实的,这是内篇和外篇很显著的一个不同点。
恬淡!庄子《天道外篇》:天地之本,万物之宗,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而已
文章插图

而且,庄子内篇未有自己独特的文字风格,所以很多概念都是和当时的学说用的同一个字词,而且显然受儒家影响最深,所以,很多字词的用法都借用儒家的字词,但显然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一点,一定要辨析清楚。不然就读成儒家的理论了。比如本段话的帝道是道家眼中的帝,天帝,非儒家的。
【 恬淡!庄子《天道外篇》:天地之本,万物之宗,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而已】这一点就和《道德经》讲圣人,儒家也讲圣人是一个道理。但他们的治国属性是完全不一样的的。
恬淡!庄子《天道外篇》:天地之本,万物之宗,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而已
文章插图

现在言归正传,开始解读天道外篇第一段话。外篇不能称为经,这是我个人一个看法。
翻译:天道运行而不为自己积藏,所以万物化成。帝道治理国家而不为自己积藏,所以天下归附。圣道治理而不为自己积藏,海内之人也能归附。
明天之道,通圣人之道,而通达于上下四方古今往来这样的帝王之德的人,就能做到让万物自生自灭,是因为帝王做到藏自己之为而能守静笃。圣人之静,不是因为静是善才去静。而是因为万物做不到扰乱其心神,才去守静笃的。水做到静极,就如镜子象明亮的蜡烛一样能照到人的须眉这样的丝毫。能作为平中的准则。大匠会取法水静极的状态。
恬淡!庄子《天道外篇》:天地之本,万物之宗,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而已
文章插图

水静极都能做到明鉴,何况人的精神呢,也能做到的。圣人就做到了心至静,所以能映照天帝之道,万物也足以以此为准则。
评析:这一章其实并不好理解,很容易落入文字陷阱。主要就在于帝和圣的定义。若是以儒家典籍的概念去理解,就会翻译很不准确。这里的帝是天帝,《道德经》也说,我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都是把天道拟人化,天道运行总有个运行的主体吧,所以称之为帝。而圣人就是合于天道的人。天下是帝所能为,包括天地万物,而圣人所为就是治理百姓。
积其实就是私的意思。我甚至怀疑积就是私的错别字。但用积字也能解释通,解释为积藏。《道德经》也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在《邓析子》中则是用的厚字。天与人无厚也。字不同,义同。六通是天地四方。四辟当是古今往来。这个四辟未有时间考证,不影响理解。
恬淡!庄子《天道外篇》:天地之本,万物之宗,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而已
文章插图

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再后边一段提到尧舜,看我如何说。实际上作者这里把尧舜看作是用的道家之法。其实《论语》也提到了尧无为而治。是用的无为而治这个角度讲尧舜的,和儒家无关。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