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庄子《天道外篇》:天地之本,万物之宗,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而已( 二 )


翻译:能做到虚静恬淡寂漠而无为的人,就是和天地为一,齐于天地,从而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所以帝王圣人就可以休息了,休,不作为,不冲动,不妄为,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不妄为就能保持内心虚静,内心虚静则能容纳万物一视同仁,容纳万物就是实。能容纳万物,则万物自生自灭,各安其安,各始其所适。就是伦。内心虚无混沌,就能做到常清静,常清静则就可以生动,动就会有所得。得其实就是德。道是体,体之动就是德。能清静就能做到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则万物百姓就能各尽其职责了。无为而治就能愉悦安定,愉悦安定则忧患不会停留心中,这样人的寿命也会变长了。所以虚静恬淡寂漠无为是万物的根本。万物生死必须以此为本。
恬淡!庄子《天道外篇》:天地之本,万物之宗,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而已
文章插图

评析:几个难点都在翻译中解释了。我想提醒一句的是,人之所以为圣,就在于人也能做到致虚极守静笃,才能行无为而治,这是修身而来的,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当然,这是道家的修身之法,和儒家有根本的区别的。本段话论述虚无和无为的逻辑。
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恬淡!庄子《天道外篇》:天地之本,万物之宗,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而已
文章插图

翻译:明白了这个道理而治理国家,尧就是这样为君主的。明白这个道理而为臣,舜就是这样做的。根据这个道理而对待天道,就是帝王天子的德行了,与天道合一了。根据这个道理而管理下臣,就是有道的圣人作为。若是根据这个道理退隐山林,游于江湖之间,则那些隐士逸人也会心服。根据这个道理进而去治理天下百姓,则功绩卓著,声名显赫从而天下百姓都会归附。愿意接受这样的治理。静极时是圣德,动就是王功。无为而治但地位尊贵,虽然实行的是素朴之道,(就是无为,不妄为,无有太多的法令)但是天下的人不能与其争这个美名。能明白天地之德,就是一切作为的根本,效法的宗师,就能做到与天地合一。以此来治理天下,则能与百姓和睦。与百姓和,是为人乐,与天道和,是为天乐。
恬淡!庄子《天道外篇》:天地之本,万物之宗,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而已
文章插图

评析:这个道理就是致虚极守静笃。本段话论述致虚极守静笃的功用,也就是道之德。尧治理天下,虽然是儒家之道,但也做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这是这里用尧作例子来论证的原因,但是和儒家无关,作者关注的是无为而治。所以,阐释庄子外篇,要注意字义词意的演绎,不能望文生义的。而且外篇论述的手法和庄子内七完全是不同的。区别很大。显然不是庄子所写,而且下边也直接引用庄子的话语,我想,那也是很多人认为不是庄子所写的根本原因。但在我看来,内篇外篇区别太多了,气势不同,手法不同,逻辑也是不同的,都能清晰看出外篇内篇的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