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海!大明最后一条硬汉!史学家:他死了,明朝才算真的亡了( 二 )


身处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人却不得不依靠郑成功,他有着最强大的水师,与郑成功翻脸没有好处。
但托庇于咄咄逼人的郑成功,保持自己军队的独立性也是很困难的。
这个尺度很微妙,一有不慎,要么被吞并,要么撕破脸。
这是玩政治,张煌言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尺度,既保持了自己所部的独立性,仍然忠于朱以海,又维持着和郑成功的合作关系。
这一时期,张煌言还没有独自领兵,他与老战友定西候张名振合作默契。二张部下兵力并不强大,只有不到两万人且偏居东南,但他们表现出的战略眼光让人叹服。
朱以海!大明最后一条硬汉!史学家:他死了,明朝才算真的亡了
文章插图

顺治十年,二张出兵围困崇明长达八个月。
出兵崇明并非莽撞之举,这是为了接下去的三入长江而作准备。
第二年,二张发起三入长江之役,一年内三次深入江南,最远到达了南京郊外燕子坞,并在金山登岸,登上金山寺,朝东南方向遥祭明孝陵,题诗寄慨。
这是1645年多铎攻取江南后,时隔近十年再次有明朝官员登上金山寺。
三入长江更大的意义在战略上,它是为了一个三路同时发动的方案:孙可望在西南出兵东征;钱谦益招募的义军在南京发动;张煌言、张名振从东南率兵入长江攻略江南。
这个方案正中清朝软肋,因为顺治这时正处于将领和兵力青黄不接的时候。
可惜,其他两路都已万事俱备,孙可望那一路最后放了鸽子,浪费了张煌言等一次又一次进入长江。
虽然计划没成功,但可以看出同时期兵力最雄厚的两个南明将领:孙可望和郑成功,政治能力和战略素养都不如张煌言。
朱以海!大明最后一条硬汉!史学家:他死了,明朝才算真的亡了
文章插图

忍辱负重与郑成功合作的意义在他北伐时体现出来,张煌言的隐忍与坚持,几乎就要得到回报。
1658年起,张煌言与郑成功会师,发起北伐,在次年进入长江,势如破竹。
进军过程中,张煌言多次进言要及早攻取南京,可惜郑成功在南京城下又出现私心自用的老问题,导致功败垂成。
这时张煌言被郑成功派到芜湖进行招抚工作,他很快收复了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城池近三十座,神奇的是,这些几乎没经过什么战事,地方上大多是主动请降。
相比郑成功在南京城下二十多天迟疑不进,高下立判。
郑成功在南京失败后退回海上,张煌言孤军深入,退路已断,处于极度危险境地。
面对清军围堵,他舍舟登陆,变服夜行,历经千难万险,绕道前行两千余里,才终于九死一生,回到东南沿海。
这是一出现实版的千里走单骑,智勇双全之外,这份忠义更值得钦佩。
朱以海!大明最后一条硬汉!史学家:他死了,明朝才算真的亡了
文章插图

这次失败后,浙东抗清转入低潮,清朝一统天下几乎已成定局,郑成功不久病死,张煌言空有能力,再无用武之地。
张煌言没有取得更大成就,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时势使然。他在清朝和郑成功的夹缝间生存,在鸡蛋上跳舞,能坚持到最后实在已难能可贵。
明明在用人之际,有能力却无处发挥,明末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情况。无能者身居高位,马士英、史可法、何腾蛟、马吉翔等人都是代表;有才者空有志向无处报国,只能忍辱负重,张煌言、堵胤锡最为可惜。
张煌言生不逢时,未遇明主,局限在东南一隅,没有更大的平台给他发挥,埋没了才能。假设把他与史可法、何腾蛟等人换个位置,当能一展鸿浩之志。
朱以海!大明最后一条硬汉!史学家:他死了,明朝才算真的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