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竹|画好梅兰竹菊,一通百通!( 五 )


梅兰竹|画好梅兰竹菊,一通百通!
文章图片
撇竹叶一定要挺劲 , 用笔不能打弯 , 竹叶的形态以健力为主 。画成组的竹叶时 , 收锋后再回到起点 , 连续往复 , 笔势贯穿 , 连绵不断 , 空中行动如写行草书 , 即为“一笔书”“一笔画”之理 。就此问题 , 需三五年方能解决 。至于竹叶的交搭、错落关系也许同时研究 。
调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蘸水 , 刮去笔上多余的水分 , 然后蘸重墨;还有一种是洗完笔 , 先蘸浓墨 , 然后笔尖在水面作“蜻蜓点水”状 , 形成墨色的浓淡变化 。
梅兰竹菊是四种性格不同的题材 , 从笔墨角度来讲 , 它们可以代表中国画中很多笔墨的规律 。例如兰花是草本 , 长叶挺而有转折粗细变化 , 画好兰叶 , 就可以画其他的草、芦苇或人物衣纹等线条;竹子是一种非木非草的形态 , 竹节挺拔、叶子锋利 , 所以它也具有典型性 , 诸如竹竿、竹枝爽利挺韧、刚直有力的线在人物、山水、花鸟画中常见 。与竹叶结构接近的树木花草就可以按照竹叶结构的画法来表现;掌握了菊花勾花、点花、点叶的技法 , 牡丹、月季等花的表现都可以解决;梅属木本 , 掌握了梅花的画法 , 其他木本花卉的表现基本也没有问题 , 它们的出枝、交叉等规律都是相通的 。所以 , 梅兰竹菊是四种极有代表性的题材 , 通过训练 , 我们在绘画技术、文化修养、人格的提升方面都会获益 。
梅兰竹|画好梅兰竹菊,一通百通!
文章图片
在训练过程中 , 我们要善于归纳总结历代写竹的笔墨规律 。元以前的“形理统一”观念指导着人们去观察、体悟和表现对象 , 文人画兴起 , 从元代的“元四家”到徐渭、朱耷之后 , 形与理的关系发生变化 , 增加了很多文人的意趣 。为了表现那种夸张、变形的境界 , 意象并带有抽象的成分增多 。潘天寿在关于中国画基础的文章里认为:大写意画仍需要形神兼顾 。他指出 , 吴昌硕画气不画形 , 但实质上没有脱离形 , 只是他笔下的形更高、更难 , 其难点就在于既要合理 , 又重精、气、神 。吴昌硕只是把写气、写神放在第一位 。
实质上 , 吴昌硕所谓的“画气不画形” , 还指用笔的气势不能间断 , 就跟写草书时气不能断一样 。如果竿、气断了 , 整画面就松散了 , 形也就没了 。所以 , 我们面对徐熙、文与可、徐渭、石涛、朱耷到吴昌硕等兰竹大师的作品时 , 需要格外注意作品内在形神关系 , 其美学内涵是无穷无尽的 。“眼中之竹”是让我们体会大自然中竹子的各种状态 , 这是我们创造风格特点的根基 。画气不画形及画意不画形 , 而在作品中必须要有形的依据和自然生运之理 。
梅兰竹|画好梅兰竹菊,一通百通!
文章图片
总的来讲 , 梅兰竹菊的程式研究 , 对于中国画基本功的训练有直接效果 , 但也是难度最大的 。其难度在于 , 在技法练习的背后 , 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去体会内涵于技背后的道 , 这是一个连绵不绝的反复深入的过程 , 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通过对梅、兰、竹、菊画中笔墨程式和审美内涵的研究实践 , 在练“技”、练“气”、练“意”的过程中得到“人格”“艺格” , 由技进道又由道进技地反复提升 , 带动对民族文化艺术最高境界的顿悟 。笔者赞成唐岱在《绘事发幽》中所云“落笔要旧 , 境界要新”的观点 。当然 , “落笔化古而出新 , 境界高远而时变”更符合中国文化艺术现代发展之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