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舒宪|叶舒宪:为什么说中华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 二 )


21世纪初的考古新发现显示 , 中华文明的孕育 , 是北方旱地粟作农业和南方水乡稻作农业两大史前农业传统 , 在距今四五千年之际逐渐交汇融合的结果 。 北方旱地农业的主要作物是小米(粟和黍) , 南方鱼米之乡则种植大米 。 从起源时间看 , 北方的小米农业起源于9000至1万年前 , 而南方水稻农业之始 , 则达到距今1.2万年之久 。 从中华文明发展形成以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的“满天星斗”说来看 , 在中原文明崛起之前 , 北方及长三角就是率先孕育出的两颗最亮的“星斗” 。
叶舒宪说 , 根据最近聚焦古人精神信仰和玉礼器的第十五次“玉帛之路”(环太湖)文化考察成果 , 长三角地区玉文化的发生发展 , 始于距今7000年前后的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 随后在约2000年的时段里不断积累 , 几经起落 , 终于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达到鼎盛 。 从地域分布看 , 长三角史前玉文化发展沿环太湖地区呈现“风水轮流转”局面 ,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薛家岗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凌家滩文化等 , 都有“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交替领先发展局面 。
在距今六七千年的马家浜文化时期 , 玉礼器曙光初现 。 经过距今5500年前后的凌家滩文化蓬勃发展 , 到距今5000年左右 , 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中心明显南移到太湖以南 , 玉文化繁荣的良渚古国在杭州湾一带崛起 , 在规模数量和艺术质量方面 , 良渚玉器盛况都堪称空前绝后 。
玉文化东西南北传播大致归纳为三大波
叶舒宪指出 , 以玉为神的神话观是玉文化发生的动力 , 玉石神话研究 , 属于比华夏国家更早的精神信仰之根的探寻 。 史前玉文化的地域性传播现象 , 可以从神话信仰传播的视角去审视 , 也可以从玉料即物质传播的视角去审视 。 因此 , 东亚地区的史前玉文化传播线索 , 是考察中华文明起源的特殊视角 。
他说 , 中华史前玉文化传播大致可归纳为三大波:第一波是北玉南传(从北方到广东) , 第二波是东玉西传(从东部沿海地区到河西走廊) , 二者都属于玉文化传播;第三波是西玉东输(以甘肃与新疆和田玉为代表的西部优质玉石资源的东向传播) , 则是物质资源的传播 。 前两次传播都发生于史前 , 也终结于史前 , 唯有第三波的西玉东输 , 源于史前并一直延续至中华文明史各个时期 , 直到今天还在延续 。
“万年玉文化发展过程的这三大传播浪潮 , 最终使中国成为以河西走廊为纽带而联结中原华夏与西域多民族地区的庞大文明体 。 ”叶舒宪表示 , 这是从玉文化传播视角论证中国文明巨大版图的新尝试 。
据了解 , 由叶舒宪主编的《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学术研究专著最近已出版发行 , 旨在汇聚相关专家学者的专题研究 , 全面展示长三角地区玉文化的发展全貌 , 为“玉文化统一中国”和“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的学术探索发挥承前启后作用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