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海明威与古尔纳:诺贝尔文学奖从走进非洲到走出非洲( 二 )


这部小说一共有六章 , 以对话和回忆的形式展现了桑给巴尔的近代史 。
对于一直以自己身份认同为描写对象的作家来说 , 古尔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出人意料 , 但到目前为止 , 也没有人质疑过古尔纳是否实至名归 。
在回答斯密斯电话采访时 , 古尔纳说 , 他一开始还以为是恶作剧 。
乞力马扎罗的雪
在和斯密斯的通话里 , 古尔纳说欧洲人涌入世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 这种现象已经几个世纪了 , 但非洲人来到欧洲 , “我认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 。 ”
被中国读者熟知的海明威在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他的代表作之一《乞力马扎罗的雪》 , 描写的是一对欧洲情侣前往东非打猎的故事 。
而乞力马扎罗 , 正是古尔纳的家乡坦桑尼亚(也是整个非洲)的最高峰 。
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 , 海明威描述的作家哈里去非洲狩猎 , 他认为可以通过这种训练方式复苏(写作能力) , 去掉他心灵上积累的脂肪 , 就像一个拳击手为去掉体内的脂肪而去深山训练那样 。
欧洲|海明威与古尔纳:诺贝尔文学奖从走进非洲到走出非洲
文章图片

1952年 , 海明威在非洲肯尼亚考察 , 并写下了《乞力马扎罗的雪》
在海明威的年代 , 进入非洲寻找心灵慰藉可以获得诺奖 , 而如今 , 表现非洲人进入欧洲的作品 , 成为了诺奖关注的领域 。 这种变化 , 也反映出诺奖在过去100多年评审标准的变迁 。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在1901年颁发 , 按照奖项设立的初衷 , 其评选关键是“理想主义倾向” , 比如第一届得主法国作家普吕多姆的《孤独与深思》 , 被评价为“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含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 ”
那个时期 , 欧洲资本主义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 文学的要求为典雅和规范 , 以表现人类真善美为追求 , 本质上 , 这是一种欧洲的“理想主义”体现 。
二战结束后 , 诺奖评委开始关注敢于创新的作家 , 比如那些从丑的角度来反思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 , 其中海明威便是擅长描写硬汉与死亡的作家 。
随着时间迁移 , 亚非拉地区的作家也开始获得诺奖 , 欧洲的理想主义 , 开始逐渐演化成“异国风情” 。
而如今 , 诺奖明显倾向于关注权力下的个人命运 , 这让部分评论家认为诺奖已经有了“政治正确”的色彩 , 以至于文学研究者止庵曾说:“一百年来 , 诺奖时而令人满意 , 时而令人失望 , 但始终也没有成为理想的化身 。 ”
欧洲|海明威与古尔纳:诺贝尔文学奖从走进非洲到走出非洲
文章图片

古尔纳的书在英国首都伦敦展出
不过和其他文学奖项相比 , 诺贝尔文学奖仍然保持着对人类处境的关注 。 比如1980年 , 获奖者切斯拉夫·米洛什(波兰)在颁奖仪式上担忧地说 , 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是“拒绝记忆” 。 这番话引发了此后人们关于“娱乐至死”的讨论 。
由此看来 , 诺贝尔文学奖与其说是关注人类处境 , 倒不如说是关注人类所经历的苦难 , 不管是身体 , 还是心灵 。
并不孤独的陪跑者
从这个角度来看 , 多年被看好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再次落选诺贝尔文学奖也就不意外了 。 尽管村上春树的作品被视为票房保证 , 并且在全球范围有众多读者 , 但仍被评论者认为 , 他的作品仍以布尔乔亚式(小资产阶级)的“苦难”为落脚点 。
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是瑞典学院的18名院士 , 其中5人担任初选 , 主要工作是在每年2至5月 , 阅读全球200多位提名作家的书 , 并从中选出几位不同国家、大洲的作家作为最终的提名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