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当过难民,艰辛经历帮他成为作家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王晓莹 编译
当地时间10月7日 , 瑞典学院将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 , 来自亚非的作家不算多 , 73岁的古尔纳此番获奖或许有语言优势的“加持”:他来自坦桑尼亚 , 如今生活在英国 , 创作作品所用的文字也是英语 。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当过难民,艰辛经历帮他成为作家
本文图片

古尔纳1948年出生在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 , 那是一个位于印度洋的小岛 , 他在那里长大 , 当地的斯瓦希里语是他的母语 , 也是如今坦桑尼亚的官方语言 。 然而 , 上世纪60年代桑给巴尔爆发革命 , 作为阿拉伯裔的他遭受迫害 , 18岁那年被迫离开家人、逃离刚成立不久的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 成了难民 。 1968年 , 他赴英国学习 , 就读于坎特伯雷基督大学 。
1980年到1983年间 , 他曾短暂回到非洲 , 在尼日利亚的巴耶鲁大学教书 , 同时攻读肯特大学的博士学位 。 1982年 , 他获肯特大学博士学位 , 1985年开始在这所学校教书 。 退休前 , 他是坎特伯雷肯特大学英语和后殖民文学教授 。 除作家和教授身份外 , 古尔纳自1987年以来还一直担任英国文学杂志《瓦萨非瑞》的特约编辑 。 离开故土后 , 他只在1984年得到机会 , 回过一次坦桑尼亚看望父亲 , 那之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 。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当过难民,艰辛经历帮他成为作家
本文图片

古尔纳写作的“历史”比当教授悠久 。 他从21岁开始用英语写作 , 母语并没有影响他太多 , 但作为难民的经历是他的写作灵感 。 古尔纳出版过10本小说和不少短篇故事 , “难民的混乱”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 那些记忆给他的作品打上了烙印 。 1987年他的处女作《离别的记忆》就描写了非洲大陆上一次失败的起义;次年出版的第二部小说则从多个层面描写了流亡的现实生活 。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出版于1994年的小说《天堂》 , 入围过布克文学奖 , 也将古尔纳带入了文学圈的视野 。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当过难民,艰辛经历帮他成为作家
本文图片

古尔纳的部分作品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当过难民,艰辛经历帮他成为作家】古尔纳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 , 他不像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那样10岁就立志成为作家 , 而是随着生活的经历才慢慢成为作家 。 “我只是到了一定的年龄 , 想做一些事 , 比如艰难地到了英国 , 四处搬家 。 当时人生地不熟 , 远离故土 , 经历困难才活下来 , 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 这些都影响了我 。 ”他2016年在一次采访中说 , 自己一开始只是单纯地写东西 , 写到一定程度才去考虑写来做什么 , 了解写东西和写作之间的区别 , 然后慢慢学会改进、组织文字和想法 , 形成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