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李兰妮《野地灵光》:探寻那道少为人知的精神幽暗深谷

文学|李兰妮《野地灵光》:探寻那道少为人知的精神幽暗深谷
文章图片

《野地灵光》书封 。
【文学|李兰妮《野地灵光》:探寻那道少为人知的精神幽暗深谷】在新书《野地灵光》中 , 作家李兰妮写作了自己的一段独特的经历:她先后两次在广州和北京在精神病院住院治疗60多天的经历 , 由此这本书也成为一本建立在个人亲历和个人体验基础上的报告 , 是一部一位疾病患者以自己为实验对象进行个体实验的科学日志 。
最近 , 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李兰妮《野地灵光》研讨会在京举行 。
文学|李兰妮《野地灵光》:探寻那道少为人知的精神幽暗深谷
文章图片

研讨会现场 。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指出 , 以非虚构的方式来处理精神病院或者精神病人这个群体是《野地灵光》的特别之处:“关于精神疾病的这样的书写、这样的认识是特别重要、特别珍贵的 。 在这个领域里 , 兰妮做了开拓 , 她自己走到野地里去 , 然后在野地里自己点起一盏灯 , 点起一堆篝火 。 ”
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梁宇谈道 , “文学艺术必须以人民为中心 , 李兰妮主动深入精神病院 , 以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勇气入住北京和广州两个精神病院 , 接触大量精神疾病患者和专科医院的医护人员 , 掌握第一手资料 , 并阅读大量中外精神病学史料 , 这是很珍贵的 。 ”
评论家施战军认为 , 这本书是作者自己的一个多棱镜像 , 也是社会众生的一种对话 。 这样的写作是探微、探底 , 更是领受和领悟 。 作家徐可认为《野地灵光》是由关照自我释放向关照他人转变的一部书 , “像《旷野无人》也好 , 《我因思爱成病》也好 , 可以说是自我的释放 。 现在 , 《野地灵光》这本书从自我转向他人、关照他人 , 所以不是光是一个自我的释放 , 而是对他人的关照 , 这需要有非常巨大的勇气” 。 “它不光是文学性的著作 , 而且是学术性和科普性的著作;在普通的文学很难触及的领域 , 向读者讲述精神病人的世界 , 为我们开启另外一扇精神的窗口 , 所以能够照亮整个社会人心” 。
作家刘琼将《野地灵光》与契诃夫的《六号病房》对比 , “《野地灵光》跟《六号病房》在最后效果上是一样的 , 在对象上是有一致性的 , 她要描写这种病痛的遭遇 , 也表现当下中国人生存的状态 , 包括精神的危机 。 我的深切感受 , 精神危机的东西是写作的动力 , 她阐述人类生存困境下 , 包括兰妮自身 , 这些细节特别打动我” 。
作家王国平则表示 , “看完这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感想 , 对于精神上的障碍 , 没有地域的差异 , 也没有年龄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地位的差异、贫富的差异 , 它是公共性的” 。 而李兰妮的写作 , 就是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的桥梁 , “兰妮老师自己站出来 , 像桥梁一样做沟通 , 告诉大家不是你我他 , 某种意义是从我到我们 , 我们一同面对 , 一起进行疗伤 , 一起进行抚慰” 。
评论家刘大先认为《野地灵光》是一本“有用之书” , “第一 , 对自己 , 对于写作者而言 , 通过叙事本身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第二 , 对于读者也是知识的普及 , 也是一个教育” , “还有就是对社会认知方面 , 敬泽老师刚才也提到 , 我们对所谓的精神病 , 之前把它视作一种异端 , 到现在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歧视在里面的 。 但是如果我们通过这种文学作品把它展示出来 , 还是能够引发共情、引发一种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