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南宋高僧的禅诗,被讹传为王维所写,曾入选小学课本,很多人会背



禅诗#南宋高僧的禅诗,被讹传为王维所写,曾入选小学课本,很多人会背
文章插图

这一首小诗上面没有注明作者,后来翻了很多唐诗辞典也没找到它的踪迹。有人说它是王维提在画作上的,也有人说它其实是南宋一个和尚写的偈颂。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在课本上看到的《画》是一首五言绝句,其内容如下: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这一首小诗的意思比较浅显,它出现在八十年代小学语文课本的第2册第18课和九十年代小学课本第1册的第6课中,主要是为了教会小学生识字。
这首小诗因为被题写在王维的一幅画作上,所以一度被认为是王维的作品。编书者没找到诗题,于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它加了一个标题叫《画》。然后再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就变得非常容易了。
你瞧,“远看山有色”。那是颜料画的山,本来就有色。然后,“近听水无声”,也没错啊,“画”哪里会发出声音呢?以此逻辑往后推,画作上的花朵是不受季节变迁影响的。
无论春、夏、秋、冬,也不管风、霜、雨、雪。只要画纸不烂,它始终都是原来的模样。至于鸟儿嘛,本来就是一只假鸟,当然不惊了。不过这首诗经我解读,顿时又成了顺口溜,毫无诗意可言。


禅诗#南宋高僧的禅诗,被讹传为王维所写,曾入选小学课本,很多人会背
文章插图

后来有人翻遍了各种诗集,得出了一个结论:这首诗是南宋一个叫道川的和尚题在《金刚经》上的偈颂,其实就是蕴含佛理的唱词,原诗全文如下: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祗为太分明。
讲了一大串,其实说白了就是在“复盘”佛经里面“菩萨本非树,明镜亦非台”,以及“风没有动、红旗也没有动,是你的心在动”之类的东西。
尽管头四句写得对仗工整,但是相较杜牧“鸟去鸟来山色里,人哭人歌水声中”这样的诗句,显得过于简陋。并且它主要是在阐释佛理,思想上也没得到升华,所以诗集里面,很难找到它的踪影。
那么,为什么编者要把它弄进小学课本呢?弄进去之后,为什么又要把它砍掉一半呢?
原来,这首诗的后四句涉及佛学,小朋友不容易理解,并且也不符合学校的教育目标。反正仅有前四句,看上去仿佛也可以独立成诗。而且,这首诗的头四句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语文写作范例。


禅诗#南宋高僧的禅诗,被讹传为王维所写,曾入选小学课本,很多人会背
文章插图

作者以“远看”对“近听”,“山”对“水”,“有色”对“无声”;以“花”对“鸟”,“春去”对“人来”。诗歌调动了人物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最后再用“不惊”二字,写出人物的情绪。
四句,二十个字,都是笔画结构相对简单,方便小学生临摹的字。
因为具备上述优点,并且读起来有山有水,有声有色,又富有音乐感,很容易被记住,所以虽然它没有《小猫种鱼》那么“卖萌”,还是很让人喜欢的。
《画》原来是一首无题诗,它的作者道川,原来是南宋的一个高僧。他从前曾在衙门里当差,有一次他去听僧人说法,误了差事,被县老爷打了一顿,于是他顿悟出家。
后来,有人向他请教《金刚经》里面讲了什么,于是他就写了一系列偈颂,向提问者解释经书的内容。弄了半天,他作诗并非出家人要附庸风雅,而是为了弘扬佛法。
所以他写得那么浅显,也是为了让《金刚经》的内容得到普及。后来他写的这一套偈颂被编成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川老金刚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