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与丰收有关的西府老物件,你见过吗?

金秋十月 , 又迎来了五谷丰登的收获季节 。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 , 西府农人的收获更加便捷、省力 。 风车、囤包、升斗等传统农具 , 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 , 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 农具改变了 , 但人们对粮食的重视和丰收的期望没有改变 ,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 , 让我们追忆与丰收有关的西府老物件 , 倾听与收获有关的一二故事 。
净化粮食的帮手“风车”
西府|与丰收有关的西府老物件,你见过吗?
本文图片

儿童在玉池村玩风车
过去 , 打麦场上少不了一样农具——风车 , 又称风谷车、木风车 , 浑身用木头打造的风车 , 承担着将麦粒中的麦皮等杂质分离的重要作用 。 麦子装袋归仓前的最后一个步骤 , 便是用风车“筛选”“净化”麦粒 , 风车曾是宝鸡农人的好帮手 。
在宝鸡民俗博物馆、金台区玉池村、凤县唐藏镇庞家河村等多个地方 , 均能看见风车的身影 。 风车脱离了实用功能 , 主要用于陈列展示 , 向人们展示传统农具的样子 。 宝鸡民俗博物馆里放着一台风车 , 高约1.5米 , 长约2米 , 四条木腿稳稳站立 , 木头箱体内装有风叶 , 顶部有梯形入料仓 , 入料仓设有插板 , 可以用来调节快慢 。 下方设有出麦粒的坡形出口 , 风车尾部为风车出口 , 用来排出麦皮、灰尘等物 。 细观这台风车 , 除过把手为铁制 , 其他部件均为木头制作 。 使用时 , 把麦粒倒入入料仓 , 调节好插板 , 用手摇动风车手把 , 麦粒就可以顺利完成去麦皮去灰尘的过程 , 只需要在出口放上篮、筐、口袋等物 , 接住麦粒即可 。
“过去风车少不了 , 吹麦皮全靠它 。 现在收割机把繁琐的割麦、打麦等工序都代替了 , 风车自然用不上了 。 ”80后市民卢婷回忆 。 卢婷小时候 , 家人把打麦看得很重 , 亲戚和乡亲们轮着打麦 , 大家相互帮忙 , 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把成捆的麦子搬到打麦机旁 , 有的负责把麦子往打麦机里塞 , 有的负责把打出来的麦子运到风车上 , 有的负责堆麦草摞……卢婷则被父亲安排去摇风车 , 并把净化后的麦粒装进口袋 。 卢婷讲 , 可别小看摇风车的活儿 , 劲儿太小 , 麦粒吹不干净 , 劲儿太大 , 摇一会儿胳膊就酸疼 。 所以要匀着劲儿 , 几个人换着摇 , 摇风车的时候还要盯着入料仓 , 及时补充麦粒 。 卢婷说:“一看到风车 , 我就想起过去的童年时光和丰收场景 。 ”
保护粮食的印章“粮印”
西府|与丰收有关的西府老物件,你见过吗?
本文图片

粮印曾充当谷类粮食的“印章” , 过去 , 盖了粮印的粮堆或粮囤 , 就像被贴了封条 , 无人敢动 。 作为保护集体粮食安全的工具 , 粮印已完成它的使命 , 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
宝鸡民俗博物馆里收藏有一枚粮堆印版 , 正面阴刻着一个大大的楷书“登”字 , 这枚粮印长12.9厘米 , 宽12厘米 , 厚2.6厘米 , 印版略呈正方形 , 背面有长条形手柄 , 印版笔画粗且深 。 有些粮印上的字与丰收寓意有关 , 如“五谷丰登”“满仓”“万石”“取之不尽”等;也有以村队名为粮印字的 , 如某某一队;还有以品质等为粮印字的 , 如“公正”“无私”等 。
“为保证集体粮食的完整和安全 , 粮印应运而生 。 粮印一般用质地较细腻密实的梨木或杏木制作而成 , 它的管理和使用有相当严格的程序 。 ”60后千阳人郑江泉对粮印印象深刻 。 上世纪60年代一个夏收季节 , 郑江泉的父亲在生产队养猪场喂猪 , 别人中午回家吃午饭时 , 他便负责看守一会周转粮仓 。 粮堆上盖有“裕华一队”的粮印 , 麦子是颗粒谷物 , 经翻动时麦粒会流动 , 未经过秤的麦堆盖上粮印 , 只要粮印痕迹完好 , 就能确保粮堆的安全 。 一天 , 郑江泉父亲看到麦场周边地里长满嫩草 , 便去给队上养猪场拔猪草 。 吃罢午饭的人们回到麦场一看 , 周转粮仓麦堆上的粮印字迹“不翼而飞” , 光滑的麦堆变得“大坑小窖” , 粮仓一片狼藉 。 郑江泉父亲回来一看 , 粮印被破坏 , 整个人都吓蒙了 。 队上搜查了郑江泉家 , 没有找到一粒粮食 , 调查无果 , 便对郑江泉的父亲进行了批评和处罚 。 十二年后 , 村里一个小伙说起小时候去粮仓玩的事儿 。 原来 , 当年几个小孩去捉蚂蚱时路过粮仓 , 见到盖着“印”的粮堆很好奇 , 便爬上粮堆玩游戏 , 玩了一会觉得无聊就走了 。 如此 , 几个小孩的顽皮游戏 , 破坏了周转粮仓的粮印 , 导致了一场不小的误会 。 郑江泉说:“父亲与粮印的故事 , 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