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如何进行大众传播?80名文化大咖头脑风暴( 二 )


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如何进行大众传播?80名文化大咖头脑风暴
文章插图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
抓住年轻受众,文化传播的秘诀
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6届全体会议通过了《有关保护遗产地精神的魁北克宣言》,明确提出:“遗产地精神本质上是由人传播的,这种传播本身就是其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认为交互式的传播和相关社区的参与,是保护、使用、加强遗产地精神最有效的方法。传播是保持遗产地精神生命力的最好工具。”如何更好地传播世界文化遗产的媒体,探索探索中华文明传播内容与方式的更多可能,是此次研讨会的核心话题。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高蒙河分享,早在1957年,我国就有了第一部关于世界遗产纪录片是《地下宫殿》,成为一代人的记忆。60多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传播的技术日益先进,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其核心永远是“内容为王”。
《万里走单骑》节目联合出品人郭永强透露,有一次去杭州出差,和朋友在西湖边聚餐,他分享自己要参与筹备一档世界遗产的节目,杭州的朋友询问“我们杭州有没有世界遗产”,这让他大为惊讶。《万里走单骑》走进了杭州,分享了其作为世界遗产地的前世今生,节目播出之后,他的朋友参加了当地一个公益联盟去保护西湖,节目在观众心中种下了保护世界遗产的种子,这件小事让他大受感动,坚定了要用第二季节目更好地传播世界遗产的信心。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建议,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要提升温度、亮度、活跃度和参与度,“找到每一个遗产点的情感记忆,寻找遗产地与观众的共情点,用创新的形式提升影像的靓丽程度,制造活跃的话题,吸引年轻人参与其中,最终促进文旅融合”。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理事长吕舟分享了2004年参加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当时就在讨论如何把世界遗产的价值很好传播出去。时隔17年之后,传媒的生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传播世界遗产的核心依然是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让文物活起来,更要找到受众感兴趣的点,方便传播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段鹏建议,《万里走单骑》节目应当成为综艺节目中的顶流、清流,绝不能随波逐流,他希望节目组使用融媒体手段做好大数据分析,到底什么人在看节目,世界遗产地背后的哪些故事最吸引受众,来分析用户的观看习惯,在第二季节目中扬长避短。
【 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如何进行大众传播?80名文化大咖头脑风暴】当《万里走单骑》第一季推出之后,单霁翔用拥抱而非迎合年轻人的方式解读世界遗产申报、保护、传承背后的故事,深受好评。在他看来,通过一部部电视片、纪录片、综艺片、融媒体产品,创新了中华文明价值传播推广体系,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遗产变得更为“平易近人”,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让人们爱上文化遗产、汲取精神力量。
据悉,《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第二季将再次集结世遗守护者联盟,组成“万里少年团”,开启全新的12处遗产地旅程。这一次,他们将用“50后”与“90后”的“碰撞视角”关照当下,用“艺术事件”升级守望行动,用“行、读、创、辩”深入理解世遗,用新一季年轻之力助世遗破壁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