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看展览|从莘庄镇出发,用艺术的方式探讨城市变迁的感受( 三 )


btr考现中所采集的这些图像就像他写作中的词汇 , 他将它们错位、并置 , 或排列出特殊的图形 , 由此将这些被摄体从原来的语境中孤立出来 , 并形成新的语境和关系 。 比如他通过拼接墙面上的标牌和涂鸦文字所创造出的“正宗夫妻”之类的有些怪异的词汇和语句 , 还有他将今天莘庄城区的画面和挖掘出的老的莘庄社会新闻叠加在一起 , 这些充满想象的跨越时空和消除边界的方式 , 为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带来意外和惊喜 。 事实上 , 沉闷的日常生活需要新的观看视角和理解角度 , btr的工作好像让生活也变得更加有趣起来 。 这种手法一定程度上也出现在“见闻&皮二”小组所创作的关于淀浦河、走马塘和苏州河的作品中 。
btr , 《正宗夫妻》 , 照片拼贴
btr作品
《莘庄地坛》 录像 btr 展方供图
《常在河边走》 见闻&皮二 展方供图
见闻&皮二作品
澎湃新闻:当下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 很多年轻人热爱看展览 , 也关心自己家附近的变化和动向 , 展览内容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 , 请问观众对展览中哪些东西感兴趣?另外对该区域的城市改造有影响吗?
施瀚涛:这次展览的艺术家的身份、手法、主题等各不相同 , 所以我想不同的观众各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吧 。 比如说在开幕式上 , 我们就看到很多莘庄本地的居民对于褚半农老师的“东吴志”以及厉致谦的“彼此”特别感兴趣 。 因为这两件作品所讨论的都是这个地方的历史 。 很多观众还“帮着”厉致谦 , 将印有那些消失的村庄的名称的石头调整位置 , 以符合他们记忆中莘庄地区的地理格局 。 而有些年轻的观众就对周渐佳的装置作品比较感兴趣 , 他们会趴在作品的观察口前面 , 等着“镜头”慢慢转动所带来的景观的变化 。 这也是提醒大家去寻找更多认识日常生活的角度 。
要说影响 , 我是不相信艺术作品会直接为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 但是我觉得通过观看艺术作品 , 一定会慢慢影响到人们观察和理解事物的习惯 , 激发出更具创造性的视野和角度 , 也更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见解 。 我想这是最重要的 。 如果有更多的普通观众 , 特别是年轻人 , 愿意对自己周围的现实生活投入更多的目光 , 主动地去了解和探索 , 并主动地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 , 这也就会实现更多普通人对于社区公共生活的参与 , 甚至慢慢地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有益的改变 。
周渐佳作品 展方供图
《观察者I , II》 空间装置 周渐佳 展方供图
澎湃新闻:近几年你在艺术策划策展方面活动频繁 , 尤其是摄影 , 比如去年在多伦现代美术馆策划的“ 公·园”展 , 请问成为一个优秀的摄影策展人 , 在学识上 , 见识上 , 需要具备哪些知识的储备?
施瀚涛:我不算“优秀的摄影策展人” , 我只能说根据自己比较长期的工作经验 , 我觉得做一个策展人的条件并没有标准答案吧 。 我想基本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学校或者自己的阅读获得 , 而对于相关领域长期持续的关注 , 以及不断地工作、积累经验 ,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 但是最终还是要看每个人不同的情况 , 因为策展人本身现在也多种多样 , 有的偏学术、有的偏执行 , 有的以个案研究见长 , 有的善于从更大的现象 , 或者结合其他的学科去展开工作 , 等等 。 所谓策展人 , 就是能够为一个展览提出合理而有趣的概念框架 , 并对艺术作品做出相应的呈现吧 。 我们没有必要以某一种单一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人 , 现在陈冠希和周杰伦都是策展人 , 我觉得也蛮好 。
展览现场 展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