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宇|观念的持有者:阅读的媚雅与祛魅( 二 )


教育的开拓:从浅层到深入
大学毕业后 , 我进入中学教师队伍 , 但依旧保持着在文学院求学时的阅读习惯 。 不过这个阶段的我 , 除了语文专业教学和文学类书籍的阅读之外 , 还加大了对教育类和思想类书籍的关注 , 而这个习惯直到今天也未曾变过 。 这也得益于刘世南先生当年的那场讲座 , 因为他总是提倡“博观才能约取” , 与我的看法不谋而合 。 作为人文学科 , 个人观之 , 某种意义上学科边界本来就是模糊的 。 正如现今风行高等教育的“新文科”建设 , 破除学科壁垒培养创新人才早应成为共识 。
《陪审员手记》《冬泳》是我近年来读过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 , 前者是近年来读过的唯一一部非虚构作品 。 作为重要的少数民族作家 , 江西瑞金的朝颜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 这本《陪审员手记》是全国首部人民陪审员主题的文学作品 , 作家朝颜以自身敏锐的观察 , 立足于法院及与之相关的特殊社会空间 , 以一个人民陪审员的视角来观察社会 , 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并试图探寻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问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 全书经由200多个庭审的真实案例凝练“萃取”而成 , 让我们得窥“日常生活的例外” , 从而为我们“揭示法、理、情之间的矛盾冲突 , 打开人性的密码 , 还原社会的真实” , 真正让我们得以进入中国社会的内部生活 , 书写真实的人情人性 , 勾画出一幅新时期真实百姓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
《冬泳》则是文学圈新晋作者班宇的首部短篇小说集 。 近年来 , 以班宇、双雪涛、郑执、贾行家等东北青年作家为代表的集群 , 掀起了一股媒体热议的“东北文艺复兴”浪潮 , 以文学为先发旗帜 , 电影亦随后加入 , 伴随着一股“颓废美学”和“后工业时代的怀旧情绪”共同拾起了东北文艺重燃的火种 。 班宇的文字干净、叙事清晰、逻辑严密、结构严谨 。 这两本书让我重温了过去大学时光对文学作品的感性理解与温暖抚慰 。
然而不得不说 , 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 , 文学作品已经不再是我主要阅读的书籍 。 相反 , 由于职业所系 , 我更多关注一些教育类书籍 。 其中卢梭的《爱弥儿》常读常新 , 而傅国涌的《美的相遇——傅国涌教育随想录》则让我从“美学”视角来看待教育的方法 。 《爱弥儿》 , 毋庸置疑是教育经典 , 每次读都能给我不同的感受 。 此书整体而全面地剖析了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问题 , 同时卢梭不仅主张培养孩子要“摆脱奴隶的偏见”和“制度的束缚” , 还认为教育作为一种艺术如果要取得成功的话 , 就必须使“来自自然的教育、来自事物的教育、来自人的教育”这三种教育配合一致 。
《美的相遇——傅国涌教育随想录》则是多年前读到的一本让我难忘的教育演讲集 。 傅国涌先生多年致力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 , 并身体力行编辑出版了《过去的中学》《过去的小学》 , 借助各方力量让“老课本”重印 , 让孩子领略汉字之美与汉语之典雅 。 傅国涌认为 , “教育就是与美相遇”“教育就是要理解并拥有一切通过实践考验的真善美的东西” 。 因此 , 《美的相遇——傅国涌教育随想录》更新了我对教育的理解 , 让我以“美学”的视域展开我对教育的观察 。 傅国涌用他历史学家所特有的“历史感”向我们展示了教育作为一个人文传递的“火炬” , 任何一个从教者都应该在历史中寻求到自己的价值定位 , 清晰自身的价值主体 。
从“美”出发 , 我又再度找到了美学在“实践层面”的重大意义 , 它是审美范式的革新和审美实践的新突破 。 《意义的瞬间生成》在这一时期成为我对“美学”期待的新视野 , 也延续了我在大学时对美学的热爱 。 这本书是王一川教授早期关于西方体验美学的专著 。 王一川用哲学性的语言和话语体系指出“西方体验美学的根本宗旨 , 就是通过瞬间的体验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 , 这也契合了该书书名“意义的瞬间生成” 。 经由此 , 我更进一步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深化了对人生和教育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