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城北|【逝者】徐城北:老北京人的“身份”( 二 )


刘曾复还说:“我最后一次唱戏是1961年 , 在政协礼堂 。 那时困难时期刚过去 , 为繁荣市面吧 , 民主党派就组织 , 找些人与剧团合演 。 那回找的是朱家溍 , 我 , 还有俞平伯(参与昆曲伴奏)……”
我认识刘先生以后 , 从来就没见过他登台 , 连清唱也没有 。 一次 , 天津举行重要的活动 , 那儿的戏迷协会的会长到北京来 , 在刘先生家里软磨硬泡 , 最后终于恭请刘先生到了天津 , 并且登台清唱了一段老生 。 报幕者宣布了这个消息 , 台下掌声雷动 , 那会长搀扶着刘先生登台 , 最后胡琴响处 , 竟然是会长与刘先生同声清唱 。 会长年轻 , 嗓子又好 , 但处处是刘先生引领着 , 刘先生的嘴每一开阖 , 台下都有掌声 。 是晚的这一情景 , 成为我毕生难得遇到的一个奇观 。
刘先生坚决地说:“我绝对花钱听戏 , 绝对不听蹭戏 , 还不能随便上后台 。 这是个身份 。 我听戏有选择 , 听的主要是余叔岩、杨小楼这些老先生的戏 , 有些戏我不听 。 这些年我没看多少回戏 , 没工夫看 , 没意思 。 ”依我之见 , 这里的“身份”似有两解:一是他的出身 , 二是他的交往 , 后者比前者也似乎更加重要 。
“现在有的演员 , 有不会的来问我 , 除非他真想学 , 我也不敢随便瞎教 。 得有一定的分寸 , 人家有老师啊 。 他是内行 , 他有尊严 。 不能不照顾他的面子 。 ”
“京剧不是一个随便的娱乐呀 , 是一个比较深的学术问题 , 我是真正研究这个艺术 。 我对西洋的不懂 , 我只念点西洋的东西 , 莎士比亚原著我读过 , 我们上清华一年级时 , 大一英文课里学的 , 但很肤浅……我这英文就是实用主义 。 现在看专业书还是愿意看英文的 , 名词什么 , 比看中文方便 , 英文文法也看熟了……”
我由于搬家 , 加之退休与生病 , 已经二十年没见到刘老了 , 但心中非常惦记这位老北京人 。 如今在这本厚厚的学术书中看到刘老的自述:他1914年生人 , 如今实岁九十有八 。 他近况如何?京剧在申请联合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非常火爆 , 各种活动层出不穷 。 近年没怎么见刘老出来活动 , 一来是年龄大了 , 二来是当年熟悉他的晚辈也年纪不小了 , 京剧圈也换了一代新人 。 但是 , 刘曾复先生所说的“身份” , 又让我感慨万千 。 这个“身份”并没有高人一等的意思 , 只是强调一种伦理与规范 。 它是京剧文化 , 也是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
作者:徐城北
编辑:钱雨彤
责任编辑:舒 明
【徐城北|【逝者】徐城北:老北京人的“身份”】*文汇独家稿件 ,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