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续书谱》:草书连绵不绝就好吗?有病!( 二 )


用笔!《续书谱》:草书连绵不绝就好吗?有病!
文章插图

这里是借唐太宗的话批评黄庭坚的草书如春蚓、秋蛇,连带学他草书的人也一并批评了,不值得看。苏东坡曾说黄庭坚的草书“如树梢挂蛇”,看来也有一定的批评成分。
张旭、怀素写的就好?北宋米芾可不这么认为,他曾说张旭变乱古法,怀素的字只能悬挂在酒肆(看下图中内容就知道)。我一直想成为像米芾一样的人,带着不正常的精神大肆抨击古人,旁人还不和我一般见识,哈哈。
姜夔认为没有骨力的草书是有病的,那是否意味着多字相连就会无骨呢?无骨为病,那么多字相连一定是无骨的,不然就没有病。有人说我是“逗比”,所以我不正经;反过来说,因为不正经,所以有人说我是“逗比”。逻辑说得通。
用笔!《续书谱》:草书连绵不绝就好吗?有病!
文章插图

“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字,乍徐还疾,忽往复收。缓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纡,皆以势为主,然不欲相带,带则近俗。”
姜夔说,用笔有缓有急,有露锋有藏锋,有的承接上文,有的牵引下面,看似迟缓,其实慢中有快(正在行进,突然回锋)。迟缓所以模拟古意,快速所以出奇制胜;露锋所以显得精神,藏锋所以见其韵味。横斜曲直,钩环缠绕,以得势为主,但点画之间不可彼此牵带,牵带就俗了。
用笔!《续书谱》:草书连绵不绝就好吗?有病!
文章插图

我们来看王羲之的《姨母帖》。(忽略被“乾隆御览之宝”盖住的部分)“三”的三个横画不一样,前两笔露锋,第三笔藏锋,前两笔速度快,第三笔速度慢;“之”字势横向承接着纵向字势的“羲”;“奈何奈何”都是上一个字牵引下一个字,“奈”字正在行进的最后一笔,突然回锋往下。平稳中有跌宕,迟缓中有迅疾。
相较于王羲之的其他草书作品,这件作品的书写速度不快,而且一些隶书的用笔使得笔画很有质感。整体来看,笔画之间连得少,即便是一个字之中的笔画也不超过三个,断开的多。
“不欲相带,带则近俗”应该是指不可相连过多或笔笔相连,多就俗。如此问题就找到答案了:因为笔画之间相连过多会削减骨力使作品变得俗气,所以姜夔认为是草书的病。有病得治。
用笔!《续书谱》:草书连绵不绝就好吗?有病!
文章插图

“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以捺‘ゝ’代‘乀’,以发代‘辵’,‘辵’亦以捺代,惟‘丿’则间用之。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再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
最后姜夔说,横画不可太长,长了换锋就不方便;直画不可太多,多了精神就板滞。用“ゝ”代替“乀”,用“乚”代替“辶”,“ 辶”也有用“ゝ”代替的,“丿”只是有时用一用。如笔意已尽可用“悬针”,笔意未尽而要另起新意,那就不如用“垂露”了。
用笔!《续书谱》:草书连绵不绝就好吗?有病!
文章插图

实践证明,横画写长了的确不好转笔往下写,当然这与人的身体结构也有关。写长横需要转腕或送腕,腕的转动角度是有极限的,到极限时往回收就费劲了。张旭说:“直谓纵。”纵者竖也,而竖要跟着横走,倘若写的像一根根柱子一样,的确不好看。
草书中用反捺代替捺、用“乚”和反捺代替“辶”比较常见,似乎是约定俗成规则。撇在草书使用不多,所以姜夔说“惟‘丿’则间用之。意尽用悬针,意未尽用垂露,正经书法家大都遵循这个原则(这些上图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