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更难进行深度阅读?( 三 )
作家麦吉·杰克逊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即当信息过载时,背景知识的建立实际上将变得更加困难。她的观点与我对孩子的工作记忆的观点一样,她认为因为我们获得的信息过多,我们不再花费时间来回顾、类比,也不再以从纸媒上获得信息的方式来储存新输入的信息,这会影响我们的知识储备,也会影响我们的推理能力。
无论是建立记忆、存储背景知识,还是其他深度阅读过程,花时间处理我们所感知和阅读的内容都至关重要。文学评论家凯瑟琳·海尔斯强调了这个观点。她指出,虽然我们有大量证据表明数字媒介正在增加刺激的音量和节奏,但我们却忽视了加快处理信息的节奏意味着观众对信息做出回应的时间在减少。如果我们将这种洞察力与深度阅读脑神经回路关联起来,就会发现处理和感知的时间缩短意味着将输入信息与一个人的背景知识交互发生作用的时间也相应减少,这将会降低人们调用深度阅读的其他思维过程的频率和强度。
它也可能降低人们深度阅读的能力。伊娃 ·霍夫曼认为成年人基于计算机的时间感使我们习惯于更快、更短的思想和感知。对于儿童来说,面对更多的信息融合,却没有相应的时间来处理这些信息,这可能对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构成最大的威胁,对开发和使用更复杂的阅读方式和思想也产生了严重的间接后果。
深度阅读脑神经回路中的每一环都是相互依赖的。如果孩子们因为越发依赖于外界的知识来源(例如百度和社交媒体)使个人的知识储备更少,他们对已知内容和首次阅读信息进行类比进而得出准确推论的能力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无法预测的。他们只会想当然地觉得自己懂了。
文章插图
电影《神奇飞书》(2011)剧照。
理想的阅读是能在纸媒和电子媒体之间自由切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家帕特里夏·格林菲尔德在她的著作中指出,最基本的常识性原则是人们接触某种媒介的时间越多,该媒介的可供性对读者阅读特征的影响就越深。媒介是通往大脑皮质的信使,从一开始就会影响人类大脑皮质的反应。
我的一位学生曾表示:“图书让我慢下来,催我思考,互联网却让我不断加速。”一些临床学家,如神经病学家爱德华·哈洛韦尔认为因为环境中充满了数字媒介的持续干扰,造成了孩子们对数字设备的痴迷。以前波德拉克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都证明大部分人在切换注意力时大脑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深度处理任何信息的能力),而波德拉克近期的一项研究说明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小孩,如果在某一项任务上训练有素,他们就能在切换和处理多项任务时游刃有余。
假如孩子们比大多数成年人更擅长处理多种信息来源,他们就能掌握未来更多重要工作所必需的技能。换言之,就算他们没能做好准备成为航空调度员,也可能会比父辈更善于学会在面对干扰时集中注意力,并高效地完成任务。调查结果显示利用数字设备进行阅读的人,他们有 90%的情况是在处理多项任务,而在阅读纸质图书时,他们只有1%的情况是在同时处理其他任务。
因此,从孩童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方式对待沟通的媒介,最好能熟悉两种媒介沟通的方式。对于0~5岁的儿童,阅读纸质图书非常重要。与此同时,也要慢慢引入数字媒介。6~10岁,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才是我们真正要面临的挑战。
在孩子入学后最初的几年时间里,图书和纸质材料应该是学习阅读的主要媒介;讲故事的时候,也应该用纸质图书。由父母读给孩子听,会加强阅读的实体感,使孩子沉浸在具体的阅读空间和时间中。这给年幼的阅读回路增加了重要的触觉联想,为父母和孩子提供了最佳的亲子交流和情感互动的机会。只要有可能,教师或家长就应该提出问题,引导孩子将自己的背景知识与他们的阅读内容联系起来,引发他们的同理心,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这能促使他们做出推论,表达自己的分析结果、反思和见解。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