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历久弥新的文化典籍——“河南考古百年”经典、重要考古报告评述

考古发掘@历久弥新的文化典籍——“河南考古百年”经典、重要考古报告评述
文章插图
考古发掘@历久弥新的文化典籍——“河南考古百年”经典、重要考古报告评述
文章插图
考古发掘@历久弥新的文化典籍——“河南考古百年”经典、重要考古报告评述
文章插图
考古发掘@历久弥新的文化典籍——“河南考古百年”经典、重要考古报告评述
文章插图
考古发掘@历久弥新的文化典籍——“河南考古百年”经典、重要考古报告评述
文章插图
考古发掘@历久弥新的文化典籍——“河南考古百年”经典、重要考古报告评述
文章插图
100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不仅考古发现成果累累,还涌现出了大批的考古学家和学术著作,受到中国考古学界推崇,这些都是河南成为考古强省、文物大省的重要支撑。
《辉县发掘报告》《庙底沟与三里桥》《郑州二里冈》《洛阳烧沟汉墓》《洛阳中州路》《白沙宋墓》等新中国第一批考古发掘报告,大多是在河南发掘的遗址或由河南考古学家主持编写,它们不仅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比较系统的资料,也树立了考古发掘后及时编写发掘报告的榜样,这些发掘报告至今仍是中国考古学的经典之作。
中国现代考古学是在田野里诞生的,田野考古发掘是基础,而发掘报告则是记录、反映田野考古工作成果的“纪录片”和“业务总结”。
考古发掘报告是考古学的基础性资料、原创性成果、经典性文献,具有永久性学术价值,也是文物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古代史、美术考古等专题考古和诸多专门史的重要资料来源和参考书。
如果说考古报告是考古学界提供给社会的一部部现代“二十五史”,那么,新中国第一批考古发掘报告就如同是“十三经”,是可以传之后世的民族文化经典。它们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失去其材料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可以被不同时代不同学科的人反复阅读和多角度阐释,历久弥新。
中国考古人在河南辉县确立了新中国田野考古的范式,并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本田野发掘报告《辉县发掘报告》,开新中国考古报告编写出版的先河,随后,一批批考古发掘报告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深入相继问世。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考古成就显著,考古论著大量出版,考古成果普及速度加快。国家文物局设立专项经费资助考古发掘报告的出版,国家社科基金也设立重大课题基金,重点支持考古发掘报告的整理和出版。河南陆续出版了《郑州商代遗址》《舞阳贾湖》《淅川下王岗》《北宋皇陵》等数百部考古发掘报告和学术专著。其中,在全国已评定的60部“夏鼐考古学成果奖”考古发掘报告中,《郑州商城》等17部位列其中,占比近1/3;《巩义黄冶窑》荣获2016年设立的国家“优秀研究成果奖金鼎奖”。河南考古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多项,其中《三门峡虢国墓地》等考古发掘报告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等奖。1990年以来,河南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已达49项,其中大部分项目都及时出版了考古发掘报告。这次入选的50部重要考古报告只是我省众多考古报告的代表。
考古报告是考古发掘工作的忠实记录,也凝聚着发掘者、撰写者的智慧和汗水,每一本报告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他们经过手铲与笔墨传递而来的温度和热爱。河南考古百年系列活动评选出6部经典考古报告、50部重要考古报告,既是对考古前辈的致敬,更是为激励中青年考古工作者,认真思考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积极探索中国考古学的未来。
河南考古百年六大经典考古报告
《庙底沟与三里桥》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庙底沟与三里桥》是新中国第一部新石器时代田野考古专刊,也是中国第二部被翻译成英文出版的中国田野考古专刊,被誉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世界考古经典之列”。《庙底沟与三里桥》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研究影响最大的一项成果,首次证实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连续发展的史实,是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的标杆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