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早于唐朝100多年,刘勰说出4种基本的律诗对仗方式( 二 )


“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钟仪,春秋时期楚国贵族,中国文史记载的第一个职业琴人。他被郑国俘虏,囚禁在晋国,却不忘故国,依然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庄舄则不同,他是楚国做了大官的越国人,同样不忘本,仍说家乡越国的方言。
钟仪成了低贱的楚囚,庄舄是高贵的楚国官员。无论地位的高低,其爱国思乡的志向是相同的,所以说”幽显同志“。
从相对的两个角度,却说明同一个道理,更有说服力,所以说”反对所以为优“。
李白五律《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一弃一卧,放弃了官位爵禄,甘愿隐居于松云之间。
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说明孟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
律诗!早于唐朝100多年,刘勰说出4种基本的律诗对仗方式
文章插图
四、正对为劣刘勰关于正对的定义是:
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孟阳《七哀》云∶“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此正对之类也。
事情不同,但是道理相同。举例的是张载(字孟阳)诗:“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枌榆、白水分别是刘邦和刘秀的家乡。这两个典故用了不同的人物,都是从同一个角度表达思乡之情。这就是正对。
例如前面举例的杜甫诗: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也是正对。
同时,这4句诗,也用了典故,所以说也是“事対”。不过,正对与反对,并不是一定要用典。
刘勰还提出了一个问题:
张华诗称∶“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刘琨诗言:“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丘。”若斯重出,即对句之骈枝也。
骈枝,比喻多余的或不必要的事物。
上面提到的8(含杜甫、张载)句诗,用在古体诗中尚可,不适合用在近体诗中。不是声律的问题,而是内容相同,有合掌之嫌疑。上面还提到过李白《赠孟浩然》,其实颔联和颈联都是一个意思,留一联即可,另一联应该另开生面。
律诗!早于唐朝100多年,刘勰说出4种基本的律诗对仗方式
文章插图
结束语关于对仗,刘勰用两个标准,分成了两类,用典或者不用典,正对或者反对。细看后来的近体诗,大致不出这四种对仗的范围。
后来唐朝上官仪有“八对”之说,空海《文镜秘府论》又记载了“二十九种对”之说,按照不同标准细化了对仗时的分类。虽然标准不同,但是并不矛盾。
学诗者,可以站在刘勰“四对”的基础上,再熟悉一下唐朝人总结的对仗细节。
@老街味道
内容、声律、形式,注意这三方面的诗病,作诗要避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