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岁》名家读经典|叶开:《西厢记》是为读者和观众写的

【编者按】
《十几岁·高中生阅读与写作》杂志“经典引读”栏目 , 聚焦整本书阅读 , 引领高中生阅读经典 。 该杂志每期邀请高校教授、专家学者等 , 对谈经典名著 , 发现阅读之美 。
元稹作唐宋传奇《莺莺传》 , 讲述崔莺莺与张生的凄美爱情故事 。 后人对其进行了众多改编 , 其中王实甫的《西厢记》在众多续作中最为出色 , 影响甚广 。
《十几岁·高中生阅读与写作》杂志邀请《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编审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著名作家、编辑家、语文教育家叶开先生对谈《西厢记》 , 全文刊登在《十几岁·高中生阅读与写作》杂志2021年11月刊(总148期) 。
中唐诗人元稹作《莺莺传》 , 讲述崔莺莺与张生相恋又分离的故事 。 元代王实甫将其改编成《西厢记》 , 崔张二人终成眷属 , 影响更大 。 后来 , 戏曲、影视、话剧等 , 对《西厢记》有多种演绎 。
叶开先生与《西厢记》的初遇 , 可追溯到他小学三年级——京剧版电影《红娘》上映时 。 那时 , 电影于叶开而言 , 是个新鲜事物 。 观看《红娘》的场景 , 他已然记不大清了 。 红娘和小姐崔莺莺老旧的妆容却至今令他记忆犹新 。
上了大学 , 文学史课上 , 老师讲到元曲 , 《西厢记》又闯进叶开的视野 。 本期 , 我们与叶开先生一起走进《西厢记》的世界 。
十几岁:您初次阅读王实甫的《西厢记》 , 是什么时候?当时打动您的是什么?
叶开:我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读了《西厢记》 , 才知道王实甫这部作品全名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 元杂剧的基本模式是“四折一楔子” , 一人主唱 。 而王实甫《西厢记》一共有五本 , 每本“四折一楔子” , 相当于一部“长篇杂剧” 。
其实《西厢记》这类元杂剧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剧本” , 其中有相对复杂的舞台人物调动和唱段 , 读文字稿不如看戏那么真切生动 , 因为故事情节要靠唱段和念白来调动 。 元杂剧是一种“语言艺术” , 能读进去的反而是精彩的语言、对白和唱段 。
十几岁:再谈《西厢记》 , 您印象最深的是哪几折?
叶开:《西厢记》的唱词非常精练传神 , 令人过目不忘 。 如一开场崔莺莺唱的【后】:“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 , 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 , 闲愁万种 , 无语怨东风” , 尤其是后三句 , 真是精彩 。
要说哪几折 , 还真是费思量 。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的第二折、第三折 , 都是非常生动的 , 有细致的内心展现 , 把相思与相知的过程 , 描摹得很细致 。
十几岁:元稹的《莺莺传》在后世有很多续作 。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文人钟情这个故事?
叶开:元稹作《莺莺传》 , 写出了莺莺的美好 。 一个十几岁的花季少女 , 典雅温柔 , 姿容娇媚 , “穿着家常衣服”“面容红润健康” , 这十分符合才子对佳人的美好幻想 。 张生标榜自己是真正的“好色之徒” , 以“懂得欣赏女性美”为骄傲 , 但是最终不能跨过礼教的围栏 。 他主动放弃“女色”的诱惑 , 标榜自己是“善补过者” 。 张生的犹豫、小心谨慎和“始乱终弃” , 才制造了莺莺的悲剧 。 《莺莺传》就记载了诗人杨巨源的《崔娘诗》 , 以表达对莺莺的同情和惋惜 。 元稹也留下了《会真诗三十韵》 , 同样表达了对崔张爱情的遗憾 。
在唐代以及后世 , 文人才子都不得不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婚仕 。 士族阶层必须通过与名门望族建立婚姻关系才能维护社会地位 。 士族子弟渴望爱情 , 却受制于婚姻的羁绊 。 这是士族子弟的共情 。
崔张的悲剧是整个士族阶层的悲剧 , 能够引起才子们的共鸣 。 士族文人借莺莺的故事慰藉对爱情的渴望 , 然而就像作者元稹自己一样 , 他们转身面对现实 , 缔结高门大姓的世俗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