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守住鲁迅”,最终还是我的学术之根,生命之根( 四 )


其一 , 认定鲁迅的思考不仅针对他所处时代问题 , 而且深入中国历史文化深处 , 国民性深处 , 人性深处 , 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 他不是“过去式” , 而是“现在进行式”的作家、思想家 , “鲁迅活在当下中国” 。 这就有了与当代读者作跨越时空的对话的可能 。
其二 , 认定对于鲁迅这样的经典作家 , 研究者不仅有阐释的职责 , 还有发现、发挥、再创造的广阔天地与权利 。 在学术史上 , 经典和经典作家被研究、阐释的过程 , 就是不断被丰富与发展的过程;经学史上的“儒学”就已经不完全是“孔丘”个人的创造 , 而是一个历代儒者的集体创造物 , 每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研究者都对经典文本作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发挥和添加 。 在我看来 , 方兴未艾的“鲁学”也同样如此:研究鲁迅 , 就不仅是“讲鲁迅” , 还要“接着往下讲” , 甚至“往下做” , 并在这一过程中 , 建构属于个人的即“XXX鲁迅” 。 这样的打上个人烙印的“鲁迅” , 既对“鲁迅本体”有独特发现 , 也会有遮蔽 , 本身就成为被后人研究、借鉴、质疑的对象:这都会丰富、深化人们对鲁迅本体的认识 , 鲁迅本体是可以不断接近而不会完全被穷尽 , 这也是鲁迅的魅力所在 。
其三 , 认定鲁迅思想与文学具有原创性 ,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之一 。 因此 , 向年轻一代讲鲁迅 , 让鲁迅思想与文学在他们心灵上扎根 , 是民族精神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我的“讲鲁迅”的历史使命感正因此油然而生 。 对我个人而言 , 讲鲁迅还是一个不断提高自我精神境界的过程;同时具有学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我正是通过讲鲁迅在研究方法上 , 试验将文本细读中的语言赏析与审美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 希望达到一种真正鲁迅文学式的感悟与把握 。 另一方面则是进行“学术文体”的尝试 , 创造一种“演讲录”体的学术著作:这样的有着明确、具体对象 , 并有现场反应的读者、听众意识的文本 , 它必然是开放式的 , 还会不同程度地展现研究的原生状态 , 既经“梳妆打扮”(规范化) , 又显出“蓬头垢面”(未经规范)的真容 , 是别有一种生气与趣味的 。 不想把学术研究弄得太死 , 想把它弄得好玩点 , 活泼些 , 并多少有点触动人心的人情味:这也是我的一贯追求 。
感谢浴洋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编选了这本《钱理群讲鲁迅》 , 我自己也编选了一本《钱理群新编鲁迅当代读本》 , 这不仅是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四十周年 , 也意味着 , 我在年届82岁 , 进入生命最后阶段以后 , 又回到了鲁迅这里 , 我的下一步研究重心将会从前一段着重政治思想史、民间思想史研究再转回研究鲁迅:“守住鲁迅” , 最终还是我的学术之根 , 生命之根 。
2021年3月10日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