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人到中年,才明白《赵氏孤儿》的残忍,可惜多数人不懂

《赵氏孤儿》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经典悲剧,也是第一部为西方人熟知的中国戏剧作品,伏尔泰以此为原型创作了有西方特色的《中国孤儿》,在欧洲风靡一时。
伏尔泰#人到中年,才明白《赵氏孤儿》的残忍,可惜多数人不懂
文章插图

赵氏孤儿画本
但在中国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故事梗概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今时今日所看到的版本与最初的记载相差甚远,无论是人物设定,还是故事缘起,都天差地别。
最早的《赵氏孤儿》出现在《左传》,除此以外,《春秋传》和《谷梁传》也都有涉及, 但《左传》记载最为详细,其中提及赵武的母亲在丈夫赵朔死后,与叔公赵婴私通,丑事爆出后,赵婴被同族的赵原、赵括放逐,怀恨在心的庄姬为了给情夫报仇,在弟弟晋侯面前谗言赵家,导致赵氏一门被灭,“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但庄姬却因为特殊的身份得以保存,并生下儿子赵武,除此以外,并未有关于复仇的记载。
《左传》的记载真实性如何,无法考证,但《史记·赵世家》对此事的记载却截然不同,庄姬的反面身份被完全淡化,赵家的灭门变成了奸臣陷害忠良所致,屠岸贾走上了历史舞台,除此以外,公孙杵臼、程婴、韩朔也纷纷登场,一场家门丑事引发的血案被转变为朝堂之上的正邪之争,而赵武的戏份也变得重要起来,由一个襁褓中的幸存孤儿化身为背负血海深仇的家族希望,俨然是中国版的哈姆莱特。
伏尔泰#人到中年,才明白《赵氏孤儿》的残忍,可惜多数人不懂
文章插图

对赵氏孤儿情有独钟的伏尔泰
到了元代,《赵氏孤儿》再次发生蜕变,司马迁笔下,赵武被程婴藏匿在深山中长大,代他赴死的是公孙杵臼从别处找来的无名婴儿,纪君祥为了扩大戏剧冲突,将赵武放到屠岸贾府上,并成为他的义子,而那位无辜的婴孩,变成了程婴自己的孩子。
不能不说,纪君祥真是悲剧大师,这么一改,戏剧的张力陡然变大,无论是其中被砍成三段的父子亲情,还是反戈一击的王子复仇,都能轻而易举的击穿看客的情感,进而引发共鸣,流出泪水。
《赵氏孤儿》的故事流传至今,纪君祥功劳数第一!
在纪君祥笔下,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形象被大大提升,进而幻化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忠义的化身,这其中,前者以自己孩子的性命换取赵氏家族残存的一点骨血,牺牲个人家庭小义,成就君臣父子的大义;后者更是舍生取义,用性命获得屠岸贾的信任。经过两人的渲染,“义”成为戏剧的主旋律,在崇尚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这无疑是一种无可辩驳的政治正确和文化超越,《赵氏孤儿》能在漫长的岁月中被官方和民间共同接受,也就不足为奇。
伏尔泰#人到中年,才明白《赵氏孤儿》的残忍,可惜多数人不懂
文章插图

【 伏尔泰#人到中年,才明白《赵氏孤儿》的残忍,可惜多数人不懂】葛大爷版本的程婴
其实在纪君祥之前,程婴和公孙杵臼就已经是王朝忠义表彰的常客了,尤其是宋朝,开国者赵匡胤以春秋赵氏后裔自居,自然要对两位先祖的恩人加以歌颂,“靖康之耻”后,岌岌可危的赵家王朝需要树立一个悲情形象来唤起百姓的共鸣,以挽回江河日下的政局,赵氏孤儿的历史地位再度被抬高,绍兴二年,南宋大张旗鼓的祭祀程婴和公孙杵臼,绍兴十六年,封程婴为忠节信诚侯,公孙杵臼为通勇忠智侯,韩厥为定义成侯,此后一路加封,急病乱投医的赵氏希望借此唤起治下臣子百姓的忠义情怀,同仇敌忾,挽救危局。当然,这些做法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例如文天祥、陆秀夫就以程婴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