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李伟长:写下生活里的“私货”( 二 )


张新颖还注意到 , 李伟长的后记用了很长的篇幅写《柳林风声》 。 “我想一个喜欢《柳林风声》的人 , 基本可以确定他的品位比较优雅 , 性格比较温和 。 ”他说 , 二十年自己也写过一篇有关《柳林风声》的文章 , 但他觉得没有李伟长写得好 , “因为李伟长有耐心 , 他能看到生活里让人感动的一瞬 , 他能感受到生活里非常细微的层面 。 ”
因此 , 张新颖建议被书名和书封吸引的读者们也打开这本书看一看:“在这本书里 , 在具体的文字里 , 有更重要的东西 。 ”
书评|李伟长:写下生活里的“私货”
文章图片

张新颖(右)与李伟长
过去的“水洼” , 变成了现在一条流淌的河
和《未被摧毁的生活》相对地 , 周嘉宁恰有一本短篇小说集《我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我的生活的》 。
她坦言 , 看了《未被摧毁的生活》的后记非常感动 , 不自觉想起了大家这十几年来的变化 。 “我不太敢看自己从前写的东西 , 但在这本书里 , 我觉得李伟长用自己的方式面对了自己的变化 。 ”
一篇名为《格拉斯的洋葱》的文章是这样开篇的:“许多年前 , 一个自特颇有才华的青年 , 因为虚荣和稿费的诱惑 , 开始学写书评 。 没两天 , 就东打听西打听 , 记不清楚是从哪儿 , 找到了几个书评编辑的联系方式 。 仿照该报纸的书评风格 , 熬了一夜 , 攒了两千字 , 颇为自信地向一家报纸编辑投稿 , 编辑叫绿茶 。 和大部分青年人一样 , 他犯的第一个错误 , 就是高估了自己的才华 。 其次 , 就是迫不及待 。 ”
“那个青年的确就是我自己 。 ”李伟长说 , 回望自己一开始写作的状态 , 那时的问题简单明了 , 直指“哪里能发表” , 后来“欲望”不断生长 , 渐渐变成“想出一本书” , 再后来又变成“这本书有没有可能加印 , 被更多人喜欢” 。 “现在 , 我会想有没有一种文章能让我在回望最初写作时不感到特别的羞愧与惶恐 , 也不会为自己当年的那一点点虚荣心感到后悔 。 碰到这种情况 , 只有一种办法 , 就是把当年写的东西拿出来 , 自己重看一遍 。 ”
也是在这样的重看中 , 他把自己早年写的书评放到另一篇文章里展开、引用、分析 , 于是有了《格拉斯的洋葱》 。 “有一次张定浩跟我讲 , 你有没有发现你特别喜欢重写以前的文章 , 他说你这样的话会失去一个重要的价值——‘版本价值’ 。 我不否认 , 我对当年的自己不那么自信 , 这种不自信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 这本《未被摧毁的生活》里有不少看似的结构意识 , 其实是想把当年写过的文章变得更漫长一些 , 更能耐得住流逝的时间 。 ”
书评|李伟长:写下生活里的“私货”
文章图片

《未被摧毁的生活》
一个人的自我 , 很大一部分是由他的过去构成的 。 对于由那些最初的书评文章所构成的作为书评人的自我 , 张定浩想到了一个比喻:那些书评文章就像一个个沿途制造的“水洼” , 它们也能够溅起一时的水花 , 反映一时的云影 , 但随着时间的延续 , 这些“水洼”很多都会慢慢消失掉 。 这也是书评写作者的某种宿命 。
“李伟长之前也出了几本书评集 , 但这次他开始采用一种新的方法 , 他回过头来寻找那些曾经的‘水洼’ , 把过去那些一两千字的文章慢慢拓展成为一万字或者更长的文章 , 他为那些‘水洼’一点点凿出新的通道 , 让十几年前的‘水洼’变成一条还能够流淌的河流 , 通向现在的自我 , 从而也推动着过去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一起 , 慢慢走向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