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晋公子谈新作《晋国春秋》,枯燥的历史,怎样读才能生动有趣( 三 )


晋公子:我的笔名确实与重耳有关。我觉得他是一个真实而伟大的人。真实是因为在19年的流亡生涯中,重耳也会堕入颓废、脆弱、失悔等等的消极情绪之中,人性所有的弱点在他的身上都有清晰的展现。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并不完美的人,却用他漫长的奋斗铸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这是人能做成的事业而非神做成的事业,因此他的奋斗与成功才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楚国@晋公子谈新作《晋国春秋》,枯燥的历史,怎样读才能生动有趣】
楚国@晋公子谈新作《晋国春秋》,枯燥的历史,怎样读才能生动有趣
文章插图
Q5:主政晋国二十年的权臣赵盾在这本书里是仅次于晋文公重耳的重要人物。赵盾素有贤名,历来给予他的评价都很高,包括孔子。但本书对他评价似乎并不相同,虽然也肯定其某些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但更多批评他的专权跋扈,这不时让人想起《三国演义》里的曹操;甚至认为晋国霸主地位的衰落始于赵盾。此外本书对于赵衰的评述,似乎也颇多微词,往往指出其和蔼表象下包藏的私心和算计。这样的评述是基于什么立场?以及,我们读历史时,所预先持有的历史观对我们会有多大的影响?
晋公子:咱们把问题拆分一下吧。先说一说晋国霸权的衰落与赵盾的关系,再说说孔子站在什么立场上来评价赵盾。说晋国霸权的衰落始于赵盾呢,这对赵盾来说,至少部分显得冤枉。晋国的春秋霸权的构建本来是基于外交与内政的两根支柱。从外交上说,春秋时代的国际政治格局其实是由秦、晋、齐、楚四大国来联合主宰的。在晋国一战定霸的城濮战前,楚国的国家实力要明显高于晋国。在楚成王的领导下,楚国已经为争霸苦心经营了几十年。自公元前643年至公元前632年(即齐桓公谢世至城濮战前的这段时间),放眼天下,能与楚国匹敌的单一国家其实并不存在。即便晋国也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因为从晋文公上台到城濮大战,不过短短数年,而在文公执政前,晋国还长期处于被二等强国秦国压制的地位。之所以在城濮一战中晋国能以弱胜强,挑落楚国,与晋文公苦心经营的秦、晋、齐三国联盟有密切的关系。可是这个联盟关系,到公元前627年崤之战后就已经瓦解。后来晋国大臣吕相曾说:
(秦穆公)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左传·成公十三年传》崤之战后,秦、晋邦交破裂,秦穆公转而寻求与楚国的联合。而联络楚成王,秦穆公手里正攥着一张王牌——曾经的楚国申县县公,楚国第一政治豪门若敖氏家族的重要成员闘克此时正是秦穆公帐下的俘虏。他是在公元前635年的析之战中被秦国俘获的。秦穆公利用闘克穿针引线,与楚成王达成了联盟的共识,可谁曾想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联盟肇建之时,楚国太子商臣居然发动政变杀死了成王,楚国的外交政策也由北上争霸急转为南下固守——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闘克在楚穆王(即商臣)上台之后迅速被楚国权力高层边缘化的事实,自然明白——如果没有这段插曲,晋国霸业很可能等不到赵盾上台就已经崩溃,这也就是吕相说的“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因此,从外交上看,威胁晋国霸权的潜在隐患,公正地说应该由力主发动崤之战的先轸而非赵盾来负主要责任。赵盾的主要责任是瓦解了晋国霸业的内政基础。自晋文公执政伊始,文公就致力于团结国内的各方政治力量,建立一个由世卿大族联合执政的强力政府。在这个政府当中,赵氏起初只是不起眼的一员。经过赵衰、赵盾父子两代的苦心经营才终于实现了一家独大的局面。赵氏对上陵替君主权威,对下排挤异己势力,如此欺上凌下、党同伐异,其结果势必破坏卿族联合执政的格局,瓦解晋国君臣的凝聚力,并最终演成了邲之战的败局,春秋霸权也随即易手于楚国。这才是赵盾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至于孔子对赵盾的评价问题,我们首先得说明的是,孔子及其身后的儒士都是周公礼制的忠实信徒。周公的国体观念是家国一体,即以周天子为父,以分封诸侯为子,共同建设并经营一个庞大的分封制君主国。历史进入春秋之后,周天子权势渐衰,如同父亲垂垂老矣。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呼唤家中长子站出来助老父一臂之力,协理家政。而这个所谓的长子,也就是春秋时代的霸主——所谓“霸”,最初写作“伯”,就是长子的意思。从此我们不难理解,春秋霸主所肩负的国际责任是要抑制强国对弱国的侵削与兼并,尽量维持周公创建的分封制的天下格局。而在这一点上,赵盾的作为赢得了孔子的肯定,而他的对头晋灵公则成为了孔门眼中的反面典型。以公元前612年和公元前610年召集的两次扈邑会盟为例:前一次会盟的起因是齐国出兵侵略鲁国,而鲁国请求霸主晋国出面主持公道;后一次会盟则是因为宋国发生政变,公子鲍袭杀宋昭公并取而代之,晋国有意组织联军戡定宋乱。赵盾是推动晋国右鲁伐齐与戡定宋乱的主要力量,而这两件事如果成功,晋国就履行了自己作为春秋霸主的国际责任,维护了天下秩序的稳定。可是赵盾的计划因为晋灵公收受了齐、宋的贿赂而中途流产,晋灵公当然就成了孔子眼中破坏周礼的坏蛋,以“不君”之名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可是我们如果仔细分析晋灵公的处境,不难体谅他的苦衷:赵盾以中军元帅之名主持通过一系列的政改措施,导致晋国公室的收入大幅缩水,逼得晋灵公不得不收取贿赂来贴补用度。可惜这些晋国内政的是是非非,不在孔子的考虑之内。穆先生说,读史不仅要读到书里的事儿,还得读到书背后的人。著史之人必有其特定的立场与态度,孔子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