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纪念鲁迅逝世85周年|年少读不懂鲁迅,读懂已不再少年( 二 )


鲁迅降生的时代 , 充满了苦痛和探索 , 充满了新与旧的撞击 , 明与暗的对抗 , 那便是我们现在称为“觉醒年代”的时期 。
1881年9月25日 , 鲁迅在浙江绍兴降生 。
抛弃我们如今的西历纪年 , 我们就会意识到 , 那时竟还是“清光绪七年” 。
鲁迅|纪念鲁迅逝世85周年|年少读不懂鲁迅,读懂已不再少年
本文图片

鲁迅的家族是典型的封建大家族 , 他祖辈的男性们面临的人生道路逃不出研读四书五经 , 而后考取功名 , 走仕途 。 鲁迅也不例外 。
【鲁迅|纪念鲁迅逝世85周年|年少读不懂鲁迅,读懂已不再少年】他从小读《鉴略》《诗经》等古典作品 , 等待科举让自己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文官 。
他也曾接受家庭的包办婚姻 , 为自己的一生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时代悲哀 。
但世界毕竟已经不同 , 新知已经抵达了鲁迅所能触及的那个小小世界 , 在继续选择留在过去和走向未来时 , 他毅然选择了去南京学习洋务 ,
而后又留学日本 , 期间翻译西方小说、浪漫派诗人的作品 , 在学医期间目睹国人围观同胞被砍头的“幻灯片事件”后正式弃医从文 。
鲁迅|纪念鲁迅逝世85周年|年少读不懂鲁迅,读懂已不再少年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于电视剧《觉醒年代》 , 侵删)
回国后他经历过辛亥革命、张勋复辟、护法运动等等动荡事件 , 也曾一度接受过“公务员”体制内职务 , 为青年的死而愤怒、悲痛 , 曾接受在大学任教又因种种看不过眼的虚伪做派而愤然离职 。
在那个真实地流着血的世界 , 在那个撕裂自己必须与过去身份诀别的时代 , 鲁迅才写下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一系列痛斥愚昧的小说 , 也写下《祝福》《朝花夕拾》《故乡》等携带着自己童年水乡那隽永而哀切滋味的故事 。
面对爱情亦如是 , 所以他才写下《伤逝》这般现实而赤裸的新式爱情观察 。
鲁迅是矛盾的 , 这份矛盾成就着他在绝望中反抗绝望的伟大 。
“在思考鲁迅的人生时 , 有几个可以被料想到的视角 , 而我试图思考的立足点是:作为一个将过渡性中间物视为人身命运加以承担的人 , 他是如何在仅此一次的生命中活下去的 。 ”(选自丸尾常喜《明暗之间:鲁迅传》)
鲁迅及他那一代知识分子 , 都必须面临这样的新旧交替 , 并在这种新旧交替中重新发现自己 。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挣扎 , 无法完全地踏进光明 , 也无法纯然地退回黑暗 。 这就是他所面临的痛苦 。
鲁迅之所以要在日后战斗般地写作 , 也因为他对那旧的东西了如指掌 , 深深明白其中的恶 , 也深深知道对抗的不易 。
热爱花草树木 , 热爱生活的雅士
鲁迅热爱花草树木 , 喜欢艺术文娱 , 他是一个顶顶热爱生活的雅士 。
在收录于《且介亭附集》的《这也是生活》中 , 他曾经写过“无穷的远方 , 无数的人们 , 都和我有关 。 我存在着 , 我在生活 , 我将生活下去 。 ”
在杭州任教时 , 他常带学生们去后山采集植物标本 , 在上海时他喜欢去影院看电影 , 后期甚至自己付费用请日本艺术家为年轻人上版画课 。
他自己业余拓碑、收集陶土古董 。 即便是住进一栋远离故土的房子 , 他也要在门前亲手植几颗树 。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 这样的雅兴反倒鲜活地表露着鲁迅的性情 。 他如此观照具体的生活 , 所以他也观照具体的人 。
如此一位爱生活的人 , 竟然可以在自己的时代中选择做一个可以被牺牲的中间物 。
鲁迅最为晦涩难懂的散文诗《野草》中记录了无数挣扎与痛苦 , 无数彷徨与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