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黄庭坚将《醉翁亭记》再创作,写成一首很高明的词,读来别开生面( 二 )


从黄庭坚一字不改,直接采用欧阳修《醉翁亭记》开篇的四个字,也可以看出欧阳修用字的精准。其实关于这五个字,还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在欧阳修的初稿中,开头是“滁州四面有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半山,南有花山,北有白来山,其西南诸峰,……”他反复修改了数十次,都感觉不尽如意。
醉翁亭记@黄庭坚将《醉翁亭记》再创作,写成一首很高明的词,读来别开生面
文章插图

于是他让人抄录了很多份,张贴在城外,让人们品鉴。有人提出建议:觉得欧阳修的开篇太过于冗长,并且说只要登上琅琊山,放眼望去,四周都是山啊,不用再将山名一一写出来的。欧阳修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拿出文稿,把开头改成“环滁皆山也”。从此,欧阳修张榜征改《醉翁亭记》的趣事传遍滁州。
黄庭坚接下来写道:“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这是对原作的高度概括,大意是说:从滁州向四面远远望过去,那树木茂盛,幽深而秀丽的山峰,正是琅琊山。而欧阳修的原文却用了五句:“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相比之下,黄庭坚的词句则更省净,直指琅琊。蔚然深秀,更加突出了琅琊山的风光,读来感觉那宜人的风光扑面而来,让人心生向往之情。
醉翁亭记@黄庭坚将《醉翁亭记》再创作,写成一首很高明的词,读来别开生面
文章插图

接下来的“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采用了倒装句法,大意是说:沿着山路行走六七里,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就是醉翁亭。
为了突出醉翁亭的所在,欧阳修用了40字,黄庭坚只用了14字,就写出了醉翁亭所在的位置。相比于欧阳修的游记,黄庭坚用字更精简,下笔更大胆。
接下来的四字“翁之乐也”,在描写滁州山势与醉翁亭的位置时,黄庭坚在此处突然补上一笔,让词义避免了平铺直叙,而让词作多了一丝抒情的成分,也增添了音韵上的协和,可谓是很巧妙的写法了。
醉翁亭记@黄庭坚将《醉翁亭记》再创作,写成一首很高明的词,读来别开生面
文章插图

接下来的“得之心、寓之酒也”,这二句概括欧阳修游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是《醉翁亭记》中的名言警句,历来为读者所称道。而黄庭坚在将游记改成词作的过程中,也是花了一番心思的,他取舍有道,只选用了“得之心而寓之酒”一句,就很精准地拿捏住了行文的神韵。
既然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而且要突出主题,修辞与文辞的取舍,散文与词作孰优孰劣,这当然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相比而言,这一句比“醉翁之意不在酒”,更为内向,更为深刻。
醉翁亭记@黄庭坚将《醉翁亭记》再创作,写成一首很高明的词,读来别开生面
文章插图

接下来的“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三句,大意是说:琅琊山上的野花开了,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天高气爽,阳光格外柔和,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浓缩的就是精华。黄庭坚只用13字就概括了《醉翁亭记》中整整一个段落71个字的内容。从文体体量上来说,虽然数字少了,但黄庭坚精益求精,取舍有当的写法让词义却更突出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原作中,欧阳修用大量的文字来渲染琅琊山上的风光和四时的变化。而黄庭坚只用“风高日出”四字来体现琅琊山独特的风光景致,并将重点放在对四季风光的渲染上,也只用了“景无穷也”四个字。
醉翁亭记@黄庭坚将《醉翁亭记》再创作,写成一首很高明的词,读来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