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百元一个的果盘没几人晓得 竹编艺人一身好技面临失传

|两三百元一个的果盘没几人晓得 竹编艺人一身好技面临失传
本文图片

胡宗礼和刘孝昌(右)在给游客展示竹编手艺 , 后面展示的是他们编的背篓、果盘等竹制品 。 全媒采访人员王军 摄
三峡晚报全媒采访人员王军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 七八件简陋但锋利的刀具 , 以篾丝为线篾片为骨 , 经手工编织 , 变成精美的背篓、茶篓、果盘、花篮……对64岁的胡宗礼、55岁的刘孝昌来说 , 最尴尬的 , 莫过于游客问起竹编制品的价格——因为售价不菲 , 多数游客在得知售价后 , 面露错愕表情:“这么贵 , 我听错了吧!”
在点军区三峡非遗in巷举办的“最忆是宜昌”三峡非遗旅游周10月17日落幕 。 在12日的开幕式现场 , 作为五峰县级非遗传承人 , 受邀前来展示竹编手艺的胡宗礼、刘孝昌 , 在“门前热闹车马稠”中 , 体会到竹编制品变现难的尴尬 。
胡宗礼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人 , 19岁时因修路左眼被炮炸伤失明 , 在亲友的建议下 , 拜当地竹编艺人为师学竹编 。 刘孝昌是五峰采花乡人 , 因为家庭条件不好 , 又是长子 , 14岁时拜一湖南竹编艺人为师 , 学了四年才出师 。
讲起为何学竹编 , 两人虽然经历不同 , 但认识却高度一致:竹编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手艺 , 都说“天干饿不死手艺人” , 学这门手艺不愁没有饭吃 。 然而 , 眼下 , 竹编手艺这碗饭 , 胡宗礼和刘孝昌却端的很辛苦 , “一个上午没开张 , 都是问的看的人多 。 一个月大概能挣千把块吧 , 光靠这个肯定不能养家糊口 。 ”
胡宗礼每个月有300元残疾人补贴 , 为养家糊口 , 他和老伴种了10亩田 , 另外还有2亩编竹制品用的金竹;身居茶叶之乡的刘孝昌 , 编的竹制品虽然多和采茶制茶有关 , 但也没有靠竹编手艺生活 , “就是兴趣爱好 , 有人订就做 。 ”
胡宗礼和刘孝昌的竹编技艺 , 已有别于普通的竹编手艺 , 编织的不少竹制品如小背篓、果篮等 , 不仅仅有实用价值 , 还有工艺美术价值 。
胡宗礼以他编的果盘为例介绍 , 编织采用的金竹 , 在经过晾晒去结等处理后 , 先用篾刀剖劈成粗细不等的篾丝、篾片 , 然而用刮刀去除棱角毛边 , 篾丝至少要刮三遍;果盘有黑、红、淡黄三种颜色 , 有的是原色加工处理而成 , 有的是刷的漆 , 还有的是用树根熬水染的色;果盘的底座看似不起眼 , 却是三层重叠编织而成……
“外人只看到一个果盘卖两三百块钱 , 不知道从准备材料到完成编织 , 就要花四天时间 , 光编就要三天 。 ”胡宗礼承认 , 单纯从顾客的角度出发 , 花两三百块买个竹编果盘 , 确实不划算 , 但竹编手艺就是这样 , 慢工出细活 , “现在也有机器编的 , 比如竹凉席 , 但那只是简单的编织工艺 , 复杂一点的如锁边等还是要人工来做 。 像我这个果盘的底座 , 还有装饰 , 是不可能用机器编的 。 ”
【|两三百元一个的果盘没几人晓得 竹编艺人一身好技面临失传】竹编制品变现难 , 影响的不仅是竹编艺人的生活 , 还直接影响着竹编手艺的传承 。 胡宗礼有两个儿子 , 一个在武汉创业一个在宜都修车 , 没一个子承父业;刘孝昌的孩子现在湖南长沙 , 不仅不愿学竹编 , 就是替父亲在自家网店上打个广告 , 也因为“价格贵怕影响网店生意”不乐意 。 “我收了三个徒弟 , 都已学成出师 , 但现在都改行了 , 有两个徒弟宁愿到工地当建筑工泥瓦匠 , 也不愿意再做这一行 。 ”刘孝昌无奈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