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是德艺双馨艺术家的代表

陈毅曾说:“人无完人 , 可是梅兰芳是我们中国的一代完人 。 ”这绝非溢美之词 , 而是对梅兰芳一生高度而准确的概括 。
在50余年的舞台生涯中 , 梅兰芳不仅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 , 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 , 更以其“君子人格”成为德艺双馨艺术家的代表 。
|梅兰芳是德艺双馨艺术家的代表
本文图片

▲ 梅兰芳在《生死恨》中饰韩玉娘的化装照
德先于艺国重于家
在梅兰芳后人梅玮看来 , 梅兰芳的德行传自其梅门家风 。
梅兰芳的祖父叫梅巧玲 , 是京剧草创时期京城“四大徽班”之一四喜班的掌门人 。 “无论是当时铺天盖地的报纸、期刊 , 还是各种各样的‘梅兰芳’专著、专刊 , 都会把梅巧玲的影响作为梅兰芳早年艺术启蒙不可或缺的内容 。 但实际上 , 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早于1882 年去世 , 梅兰芳根本不可能看到他的舞台艺术 , 而更多的是通过与祖父相关联的艺人和自己祖母的口述进行了解 。 所以 , 作为梅家的第三代旦行演员 , 梅兰芳受到祖父艺术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 而更重要的影响则体现在口耳相传的祖父的事迹对梅兰芳性格、人品、艺品的影响 。 ”梅玮在《德先于艺 国重于家——谈梅兰芳的家世家风》一文中这样写道 。
梅兰芳曾在《缀玉轩回忆录》一文中详细记述了梅巧玲焚券赎当、接济同侪和关心人民疾苦的事情 。 他写道:“我的祖父巧玲……他老人家的个性 , 豪放仗义 , 待人慈厚 。 在当时社会上对于戏界的同人 , 不大重视;但是我祖父的道德行为很能够引起一般士大夫的敬重和钦佩 。 ”“帮友人忙的事情 , 多到连他老人家自己恐怕都记不清楚 。 并且帮了人的忙 , 救了人的急 , 口中绝不提起 。 戏班里的人 , 到现在提起他来 , 还是肃然起敬 , 可以看来大众对于我祖父印象的深刻 。 ”当时恭王对梅巧玲很是赞赏:“梅某虽然是一个卖艺的 , 但是他的品行和道德 , 恐怕连士大夫都望尘莫及 。 ”
【|梅兰芳是德艺双馨艺术家的代表】“祖父梅巧玲和父亲梅竹芬是梅兰芳精神上的引路者 , 都在梅兰芳的艺术道路上有着巨大的影响 , 表明了家学濡染 , 又显示了他性格的渊源 。 梅兰芳继承了梨园世家‘忠厚恕道’的家风 , 并在自己身上不断将其发扬光大 。 他一生经常演出义务戏 , 又多次为赈济灾民进行义演 , 彰显了梨园行有益于社会的价值 。 ”梅玮说 。
梅玮在《德先于艺 国重于家——谈梅兰芳的家世家风》一文中回忆 , 当年在私有体制下 , 梅剧团里的演职员报酬主要靠梅兰芳的演出 。 有时即使外界人才济济 , 完全可以再找到更加相称、嗓子也更好一些的合作者 , 梅兰芳依然尽量起用梅剧团里合作多年的老人 , 并不因为他们功夫不如年轻人而把他们搁在一边 , 有时即使舞台上用不上 , 他也照样“养”着 。 1949年 , 梅兰芳听到老生搭档王琴生讲 , 上海一位老艺人逝世了 , 家里很困难 , 马上掏出500万元(按:此为当时的货币 , 约相当于后来的500元) , 让王琴生交给这位非亲非故老艺人的家属 。 诸如此类为他人雪中送炭的事例 , 在梅兰芳身上举不胜举 。
“梅氏家族有八字祖训——国重于家 , 德先于艺 。 意思是要把国家看得比家庭重要 , 要先培养道德再培养技艺 。 梅兰芳就是践行这条祖训的典范 。 ”梅玮说 。
尊师重道 与人为善
|梅兰芳是德艺双馨艺术家的代表
本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