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筠:最打动人心的其实是人类的情感( 二 )


王筠:第一个遗憾是作为小说来讲 , 这部作品风格过于纪实了 , 《长津湖》的优点是尊重历史 , 但毛病就是太“实”了 , 缺少一些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 第二个遗憾是叙述节奏有点慢 , 有人说我的小说是用“榫卯”结构搭建了一座古典建筑 , 榫卯不是机器 , 确实要用手工一点点做 。 这有一些客观原因 。 我写《长津湖》主要是第九兵团20军和美国海军陆战第一师 , 我年轻时在20军服役 , 接触的大量战争史料是20军的军史 , 接触的老兵大量是20军的老兵 , 他们的回忆和叙述给我的影响多一点 , 所以写作过程中纪实的成分多了一点 。 当年我前前后后走访了抗战老兵近一百人 , 男兵、女兵都有 , 大量的细节 , 所以小说中的一些虚构的故事其实也是在大量采访之后真实地虚构 。
书乡:您觉得战争题材难以把握的地方在哪里?
王筠:从文学分类来说我写作的是战争文学 , 战争文学的书写首先涉及到战争观的问题 。 大家讨论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问题 , 但我认为战争无所谓正义非正义 , 只要符合国家民族利益的战争、只要是为了国家兴旺民族繁荣进行的战争 , 都是正义的战争 。 所谓的反思战争和反战这件事 , 我认为只要有人类就有战争 , 在《交响乐》里我就写到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 战争的最高境界在于和平 , 但今天的和平也是为明天的战争准备 。 我们要能战、敢战、胜战 , 要充分地准备战争 , 准备得越充分 , 和平就越长久 。
书乡:您看来在装备、后勤等各方面都落后于敌人的情况下 , 志愿军是靠什么取得胜利的?
王筠:我们以劣势的装备战胜强大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 最重要的就是信仰的力量 。 如果没有信仰 , 长津湖那个地方一天也待不住 , 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 20军的部队穿着很薄的南方衣服 , 戴着单帽 , 穿着胶鞋 , 过了鸭绿江 。 他们本来是后卫 , 临时接到任务 , 作为“前卫营”过江 , 过江早的这些战士都没有来得及换装 , 又没有饭吃 , 那些战士当年是怎么熬过来的?这就是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 。 我们冻死四千多人 , 小说里我有详细的描述 , 比如冻伤分为四级 , 到哪一级就必须要截肢了 , 到最后就是两军意志力的较量了 。
书乡:《长津湖》中有一个场景是美军军官看到我们冻僵的将士敬了个礼 , 这段在网络上引发了讨论 , 这是有真实故事还是您虚构的?
王筠:最后一章我写到这个场景是虚构的 , 也不一定有这样的事 , 也不一定要美国人向你致敬才算你强大 。 当时我写到这里的时候也不是刻意设计的 , 因为感情到了这种程度 , 不这样写不足以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 (责编:陈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