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李竹林:河东盐业博物馆的“活字典”

采访人员 韩维元
李竹林|李竹林:河东盐业博物馆的“活字典”
本文图片

李竹林在向参观者讲解碑文历史 采访人员 韩维元 摄
【李竹林|李竹林:河东盐业博物馆的“活字典”】在河东盐业博物馆中轴线上的碑林中 , 矗立着一通用水泥拼接而成的残碑 , 残缺不全的碑文、苍劲的笔法、斑驳的石面记录的是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巡盐御史刘启东加固盐池禁墙的故事 。 而要说起这通石碑的故事 , 还要先从河东盐业博物馆首任馆长李竹林与池神庙的渊源说起 。
运城市南郊的卧云岗上 , 一座雄伟、肃穆、庄严的千年古刹昂首屹立 。 它仰山汲水而建 , 正对着浩渺的盐池和逶迤的中条山 , 这里便是被誉为“中华庙宇一枝奇葩”的池神庙 。 池神庙始建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 , 是一座赞颂、礼拜大自然的神庙 。 池神庙自宋、元以后累有重修维缮 , 但是到了近代 , 随着各地对井盐、海盐、矿盐等多品种盐的开发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 社会对运城池盐的依赖程度日渐下降 , 池神庙也逐渐荒废 , 特别是由于连年战火的破坏 , 到新中国成立前 , 池神庙已经成了一处墙倒屋塌、草没人膝的破败院落 。
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呼吁声中 , 河东盐业博物馆于1995年12月在池神庙挂牌成立 。 当时正在原运城盐化局《盐湖报》担任副总编的李竹林被任命为河东盐业博物馆首任馆长 。
面对新岗位、新使命 , 面对一片破败的池神庙 , 李竹林心中既忐忑又兴奋 。 “当时我从事的是报纸编辑工作 , 虽然对盐文化比较了解 , 但突然要面对一个偌大却又破败不堪的博物馆 , 着实有些紧张 , 但心里想着一定要干出个样来!”李竹林回忆说 。
面对新的工作岗位 , 爱学习、善钻研的李竹林没有退缩 。 不懂文物知识 , 他就到处请教专家 , 自己订杂志、书籍 。 从1996年到2010年 , 十多年的时间 , 李竹林坚持订阅《文物》杂志和《中国文物报》 , 硬是把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学成了一名文物专家;博物馆没有办公室 , 没有宿舍 , 他就跟工人们一起动手 , 爬梯子、修房子、找桌子 , 使博物馆有了办公和休息的地方;博物馆缺少人手 , 他就跟工人们一起干 , 搬砖、铲草、拉土、砌墙 , 硬是把一个荒草丛生的院落修整出了博物馆的样子 。
由于池神庙荒废多年 , 庙里很多石碑石刻四处流落 , 甚至被周边村民拉去当了铺路石或石桌使用 。 为了找回这些珍贵的文物 , 李竹林一边查阅历史资料 , 一边围绕周边的村庄进行地毯式寻找 。
一次 , 李竹林在附近村庄的一个马房中发现两块池神庙的石旌表 , 他就跟马房主人说明情况 , 但对方怎么也不肯给 。 李竹林也不放弃 , 一次不行就两次 , 两次不行就三次 , 在他的软磨硬泡下 , 对方终于答应将石旌表归还给池神庙 。 就在李竹林组织吊车准备装运的时候 , 对方又改变了主意 。 但李竹林依旧没有放弃 , 撤走了吊运车辆 , 他再次跟马房主人交谈 。 经过两三个月的交涉 , 对方最终被李竹林的真诚所感动 , 两块石旌表才得以顺利运回河东盐业博物馆 。
在一次寻找文物过程中 , 李竹林遇到了一通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巡盐御史刘启东加固盐池禁墙的石碑 , 不仅碑体高大 , 字体也尤为苍劲遒美 , 与《河东盐法备览》中的记载吻合 , 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 李竹林有意购回 , 但石碑的拥有者却坚决不卖 。 李竹林仍未作罢 , 总是念念不忘 , 每次路过都要去看看 。 一次路过时 , 李竹林突然发现石碑不见了 , 多方打听才知道石碑被人砸碎倒进了垃圾堆里 。 得知情况的李竹林立即找来平车 , 在垃圾堆里找了半天 , 才找到两块较大的碎片 , 于是才有了文章开头关于“碎石残碑”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