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刘禹锡《乌衣巷》,为什么传为千古绝唱?( 二 )


谢眺,诗仙偶像,李白服过谁,“一生低首谢宣城”却是真的。
一个地方,各种男神女神辈出,豪华如此,辉光熠熠,能不惊叹?
真是“一条乌衣巷,半部六朝史”!
这就是乌衣巷!
不了解这些简单字句背后的承载、记忆,则对原诗的感受就不会那么深刻震动,原诗的味道也要大打折扣。
谢安#刘禹锡《乌衣巷》,为什么传为千古绝唱?
文章插图

诗人写巷即是写人,写人写巷,抒发的是盛衰兴灭的历史之叹,这是诗歌里的一大主题,之前之后,此类作品都层出不穷。成为精品乃至绝品的当然不会多。刘禹锡这首以极简的字句,丰富的内涵,厚重的史实以及无限的深慨穿越了古今,撼人心魄夺人情思,而绝句本身又极富美感耐人玩味,更有意思的是,诗人写诗时根本没有到过金陵,自然没有去过“朱雀桥”“乌衣巷”,更不可能看到“堂前燕”,一切只是诗人的神驰,这在诗人《金陵五题》的序言里早已言明:
金陵五题(并序)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金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yōu,古同“悠”)尔生思,欻(xū,忽然)然有得。
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我们对她有一个基本认识:六朝古都,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无上的繁荣近四百年,到了隋唐,荒了废了,到了刘禹锡,已经荒废200多年了,面对极盛繁华的崩塌,诗人没有歇斯底里的泣血,只有看似淡淡的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深悲大痛就这样被遮掩寄托在了平常不太在意的细微之中。
诗中呈现的意象有“朱雀桥”“乌衣巷”“野草花”“堂前燕”,前三个意象烘托出一种黄昏落寂的景像,而“堂前燕”出,如神来之笔。到底是说乌衣巷成了废墟,堂前燕只好飞入平常人家了呢,还是说曾经显赫几百年,见证了世家巨族辉煌的乌衣巷本身成了普普通通的民居?这又是一处曲折。
谢安#刘禹锡《乌衣巷》,为什么传为千古绝唱?
文章插图

《乌衣巷》无疑是咏史上最成功作品之一。人们不但记住了朱雀桥、乌衣巷,堂前燕也成了诗家词客常用意想,周邦彦《西河》几乎通篇化用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而成,其中: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诸如此类,唱和甚多,形成了“乌衣巷”这一诗词咏叹主题。足见其影响。
【 谢安#刘禹锡《乌衣巷》,为什么传为千古绝唱?】巷以诗传,诗因巷成,互相辉映,照耀古今。多少风吹雨打,兴起衰落,它依然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