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华服”

当下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汉服的华美 。 服装是一枚文化符号 ,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服饰 , 具有鲜明的特征 。 一直到近代 , 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 , 国人逐渐接受了西方服饰体系 , 但服饰的民族化和国际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 , 并出现了如旗袍、中山装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新创造 。
构建中国风格服饰体系 , 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需要 , 也是中国时尚面向美好生活的必要课题 , 更是提升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途径 。 那么 , 文化专家对此怎么看呢?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华服”
本文图片

衣冠礼仪之邦
在人类社会中 , 每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都有其滋生的地理环境和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 。 在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卞向阳看来 , 中国传统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 , 是伴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 创造物质财富能力的提升而变化的 , 可分三个层次解读:一是器物层面的物质文化;二是组织层面的制度文化 , 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礼仪制度 , 特定社会群体的制服等;三是观念层面的心理文化 , 诸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 , 它们也通过服饰得以充分表达与展现 。
从器物层面上来说 , 在早期生产力低下的时代 , 人们对于服饰的需求 , 更多在于实用 , 因此有服饰起源的“御寒说” 。 随着狩猎经济的发展 , 人们开始使用兽皮羽毛作为服饰原料 。 再进一步发展 , 中国人开始进入以葛麻、丝绸为主要材料制作服装的时代 。
元末之后 , 棉花的种植和纺织技术逐渐传到中原 , 并成为最为常见的服装材料 。 中国丰富多样的染织绣技术 , 为中国服饰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纺织面料和装饰手段 , 典型如现在作为纺织服饰非遗的云锦、宋锦、蜀锦、壮锦“四大锦” , 以及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四大绣” 。 服装的式样到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了衣裳连属和上衣下裳两大类型 , 并在不同朝代各有典型 , 如秦汉的深衣 , 隋唐的男子圆领衫袍、女装冠服及半臂 , 宋代的男子衫袍和女装中的褙子 , 元代男子的辫线袄子和女子的顾姑冠 , 明清补子、凤冠霞帔、衫袄比甲等 。
卞向阳认为 , 在中国传统服饰之中 , 最能反映制度文化特征的是绵延数千年的礼仪服饰制度 , 其起始于原始巫风和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中所使用的礼仪服饰 。 对这一观点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贾玺增也有深刻阐释: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形成的祭祀文化和血缘宗法制度 , 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服饰礼仪制度的形成 , 即“衣冠礼仪之邦” 。
贾玺增介绍 , 自殷商之后 , 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 , 冠服制度逐渐被纳入“礼治”范畴 , 贵族男子的六冕和四弁以及贵族女性的六服制度使帝王后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趋于详备 。 周王服装从制丝到最终穿着 , 要经过20多道严格的管理程序 。 在经历漫长的补充和丰富后 , 清代时 , 中国服饰形成了一套缜密、繁缛、严谨的礼仪体系 。 处于社会中的人 , 被井然有序地安置于由冕旒、纹章、绶带制度所交织而成的礼仪等级中 。
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份和穿用的场合选择与自身相对应的服饰 , 服装表现了在中国传统等级社会中人们之间相互协调与制约的复杂关系 , 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升降周旋、揖让进退与“唯礼是尚”的高度智慧和理想追求 。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二级教授李超德也持相似观点 , 服饰重典在古代社会何以深得人心 , 值得关注的是 , 它是以“礼”的面貌出现的 。 礼不仅在于它被蒙上一层血缘亲情的温情面纱 , 还在于它具有一定的与艺术相类似的潜移默化、影响人们心理情感的审美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