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85式太极拳_谁有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内功心法

杨氏85式太极拳是怎样由来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是由杨家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晚年所创的“定型拳架”而来 。宗师的“定型拳架”到底有多少式 , 时至今日,其各地门徒 , 在传承演练的招式及其风格上都不尽相同 。如杨振铭先生(杨澄甫长子)、赵斌先生(杨澄甫侄外孙)、傅钟文先生(赵斌之妹夫)、分为85式;杨振基先生(杨澄甫次子)分为91式;杨振铎先生(杨澄甫三子)分为103式 。杨澄甫宗师之高徒牛春明先生分为81式 , 崔毅士先生分为108式,李雅轩先生分为115式 。虽然在计算动作的方法上和数量上,以及个别动作名称上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杨澄甫宗师1931年所著《太极拳使用法》和1934年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拳照和动作顺序上演变而来的 。
路迪民先生就杨澄甫宗师的著作《太极拳使用法》(1931)和《太极拳体用大全》(1934)中拳势动作的排序做了校勘,指出《太极拳体用大全》中,刊登的杨澄甫晚年定型拳架 , 动作名称和顺序排列一共81式 。而与赵斌先师所传85式比较有4处名称算法不同 。第一处是杨澄甫宗师的第1式为“太极拳起势”,赵斌先师传的85式分为两个名称,即第1式为“预备式”和第2式为“起势”;第二处,杨澄甫宗师的第37式为“左右打虎式”,赵斌先师为第38式“左打虎式”和第39式“右打虎式”;剩下两处均为将两个“单鞭下势”分为“单鞭”和“下势” 。这样81式加上4式的名称也就成了85式 。在其他杨澄甫传的定型拳架中,有的将“左右搂膝拗步”分别计算为“左搂膝拗步”和“右搂膝拗步”,将“云手”的重复动作分解为“云手一”“云手二”“云手三”,将“野马分鬃”也做了左右的区分等等,因而在动作数量的计算方式上形成不同 。由此可见,先师在定型拳架后,只是对动作的顺序做了精心安排 , 却并未具体规定如何计算和编号这些动作 。
在传承过程中 , 不同老师的演练风格,对拳架的理解和体悟不同 , 因而在个别动作的练法上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例如由“提手上势”接“白鹤亮翅”一动,有些老师侧重“肘击、肩靠、胯打”,有些老师侧重在旋转中右臂翻挑、上托,左臂下采,一下一上有海底捞月之势 。因而也就造成了所谓的定型拳架的不同练法 。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合理现象 。由于杨澄甫宗师的亲族传人和门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太极拳的推广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得“杨澄甫定型拳架”成为目前流传最广的传统杨式太极拳 。根据不同师承关系的发展,这些定型拳架在中国也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 。不同地域的传人,呕心沥血 , 在不同地区将传统杨式太极拳传播开来,使之得以继承和发展 。虽然这些拳架在风格形式上有所区别 , 但都源于或者继承于杨澄甫宗师的定型拳架,并且在实践中从内容和拳理上都丰富了杨式太极拳的体系,体现了大师们的智慧 , 也在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杨澄甫宗师定型拳架气势浑厚、舒展大方、立身中正、松活圆满、绵绵不断、轻灵沉稳的风格和特点 。
杨澄甫宗师传承下来的,也并非只有“定型拳架”一种练法和套路 。但是,为什么“定型拳架”在民国时期受到诸多有识之士的追捧 , 以至于如今,它是流传最广,演练人数最多的一种杨式太极拳架呢?除了杨澄甫宗师及其门下弟子的努力和推广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套拳架所蕴含的内容本身 。
杨家经三代研习,到了杨澄甫一代,对拳术已经有了深刻的体悟 , 并且总结出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而面对日益增多的太极拳爱好者,以及“习武救国 , 强族强种”的社会环境 , 亟需一种有效的、具有多功能的教学和练习方式,使更多的人能够受益 。因此,在其深厚的家学基础上,集中了杨家三代及其传人练拳和传拳经验 , 对杨式太极拳做了一定的改革,将杨家拳的精华和修炼要旨集中在一套训练体系当中 。在宗师遗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除了有定型拳架的套路之外,还有单人、双人推手练习方法,有关于拳架技击招数的展现,在理论方面有“太极拳练习谈”和“太极拳十要”等心得 。因而“定型”并非是一个拳架的定型,而是对杨式太极拳修炼方法 , 以及修炼体系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可谓是杨家拳的集中体现和集大成者 。【转自《感恩太极》】
杨氏85式太极拳1到85式的全部名称??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81式)
01太极拳起势02揽雀尾03单鞭04提手上式05白鹤亮翅06左搂膝拗步07手挥琵琶式08左右搂膝拗步09手挥琵琶式10左搂膝拗步11进步搬拦捶12如封似闭13十字手14抱虎归山15肘底看捶16左右倒撵猴17斜飞势18提手上式19白鹤亮翅20左搂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背23撇身捶24进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27左右云手28单鞭29高探马30左右分脚31转身左蹬脚32左右搂膝拗步33进步栽捶34翻身撇身捶35进步搬拦捶36右蹬脚37左右打虎式38回身右蹬脚39双风贯耳40左蹬脚41转身右蹬脚42进步搬拦捶43如封似闭44十字手45抱虎归山46斜单鞭47左右野马分鬃48上步揽雀尾49单鞭50玉女穿梭51上步揽雀尾52单鞭53左右云手54单鞭下势55金鸡独立56左右倒撵猴57斜飞势58提手上式59白鹤亮翅60左搂膝拗步61海底针62扇通背63转身白蛇吐信64进步搬拦捶65上步揽雀尾66单鞭67左右云手68单鞭69高探马穿掌70转身十字腿71进步指裆捶72上步揽雀尾73单鞭下势74上步七星75退步跨虎76转身摆莲77弯弓射虎78进步搬拦捶79如封似闭80十字手81合太极
傅锺文《杨式太极拳》1963年(85式)
01预备式02起势03揽雀尾04单鞭05提手上势06白鹤亮翅07左搂膝拗步08手挥琵琶09左右搂膝拗步10手挥琵琶11左搂膝拗步12进步搬拦捶13如封似闭14十字手15抱虎归山16肘底看捶17左右倒撵猴18斜飞式19提手上势20白鹤亮翅21左搂膝拗步22海底针23扇通背24撇身捶25进步搬拦捶26上步揽雀尾27单鞭28云手29单鞭30高探马31左右分脚32转身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右蹬脚38左打虎式39右打虎式40回身右蹬脚41双风贯耳42左蹬脚43转身右蹬脚44进步搬拦捶45如封似闭46十字手47抱虎归山48斜单鞭49野马分鬃50揽雀尾51单鞭52玉女穿梭53揽雀尾54单鞭55云手56单鞭57下势58金鸡独立59左右倒撵猴60斜飞势61提手上式62白鹤亮翅63左搂膝拗步64海底针65扇通背66转身白蛇吐信67搬拦捶68揽雀尾69单鞭70云手71单鞭72高探马带穿掌73十字腿74进步指裆捶75上步揽雀尾76单鞭77下势78上步七星79退步跨虎80转身摆莲81弯弓射虎82进步搬拦捶83如封似闭84十字手85收势
由于《杨式太极拳》由体委推出,较早也较广泛,所以一般,把杨澄甫先师定型的杨式太极拳简称为“八五式(85式)” 。
而《太极拳使用法》是杨澄甫先师正式出书的最早版本!之后的先师写的《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和《用法》类似 。
杨澄甫先师定型的拳架,虽然式子分类,各家有各家的分法,但是动作是相同的!所以学哪一家都一样!
至于动作的详细讲解...那个好像太多了,我可一下打不完...你可以到我博客去看 。那里有(没打完)是连载的,那个就是《杨式太极拳》中的“85式” 。我那里还有《太极拳体用全书》(已经连载完了,可以复制) 。同时你也可以在网上搜索下载!
求杨氏85式太极拳每一招每一式的具体呼吸方法谢谢呼吸绵长是要点,招式之间的呼吸搭配要自己处理 。
原则是腹式呼吸,同时注意:起则吸气,落则呼气、后则吸气 , 前则呼气、蓄力则吸气,发力则呼气 。
太极初期,如果配合呼吸练习套路的话,节奏会自然变缓,可以更加容易的体会拳法意境 。熟练之后 , 呼吸间可以自然而成 , 无需刻意配合 , 便可体会更深层次的意境 。
呼吸和套路间不可能每一招式都完全契合,可权宜处理 。
学习杨式85式太极拳有什么方法能记住这么多套路三个阶段:学练单式动作;在习练中找感觉、领悟要点;找拳友指点不断提高 。
习拳不悟拳,事倍功半;习拳又悟拳,终有所成 。须知记忆,习练和领悟三者间是相辅相成的 。
1、采用行功歌诀 , 拳势名称和拳势连续动作照片三联对照法进行记忆 。吟诵歌诀背拳谱,对照拳照识套路可兴趣盎然 。
2、分段落分小节进行习练 。整个套路分为八段,每段含1至5个不等的小节,共计23小节 。以行功歌诀的每两句话划分为一个小节 , 每个小节含2至7个不等的拳势,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操练单元 。平日习练时,除了习练整套拳架外,也可以分段,分小节,分单势进行 。    
3、对照85式传统套路行拳路径示意图,默识揣摩套路的整体结构特征,每个段落的拳势组合特点和拳势之间的连接规律以及每个拳势的技术要领、劲法、机势与拳理拳法之间的关系 。
学习杨式85式太极拳有什么方法能记住这么多套路?三个阶段:学练单式动作;在习练中找感觉、领悟要点;找拳友指点不断提高 。
习拳不悟拳,事倍功半;习拳又悟拳,终有所成 。须知记忆,习练和领悟三者间是相辅相成的 。
1、采用行功歌诀,拳势名称和拳势连续动作照片三联对照法进行记忆 。吟诵歌诀背拳谱,对照拳照识套路可兴趣盎然 。
2、分段落分小节进行习练 。整个套路分为八段,每段含1至5个不等的小节,共计23小节 。以行功歌诀的每两句话划分为一个小节,每个小节含2至7个不等的拳势 , 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操练单元 。平日习练时,除了习练整套拳架外,也可以分段,分小节,分单势进行 。    
3、对照85式传统套路行拳路径示意图,默识揣摩套路的整体结构特征,每个段落的拳势组合特点和拳势之间的连接规律以及每个拳势的技术要领、劲法、机势与拳理拳法之间的关系 。
杨式太极拳中,88式和传统的85式有什么不同?传统的杨式太极85式 , 是杨澄甫宗师在南下后根据南方人的特点在杨式传统的大架子上简化的 , 晚年定型 。故没有一些跳跃的和幅度过大的动作 。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所以跟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传统套路稍稍有点不一样 。88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在传统的85式上1956年简化创编的,是一套简化太极,同时一起还有24式 。上面只是说了两者套路的名称,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动作的要求 。简化是把太极的精华都去掉了 。所以88式应该属于国家套路,和杨式太极区别开来 。
谁有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内功心法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 。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 , 一辈子离不开它 , 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 。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 。每练功进 , 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 , 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 , 如何能来之不知 , 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 。平时要在出动时 , 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 。假若是出手有所为 , 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 。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 。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 。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 。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 。其应用方面 , 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 。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 , 心神合一,神气贯串 , 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 , 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 , 则自无不中之理也 。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 。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 , 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 。凡一切处事接物 , 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 。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乙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 。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 , 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 , 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 。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 , 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 。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 。切记切记 。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 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 , 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 , 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 。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 , 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 , 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 。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 , 不要间断 , 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 。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 , 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 。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 。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 。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 , 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 。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 , 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 , 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 。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 , 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 , 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 , 也非笔墨所能描绘 。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沉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 , 不是摆在外面的 。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哪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看不出来的 。如他们看了 , 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 , 或说太神化 , 太迷信了云云 。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学识设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 。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 , 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 。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 。其主要的练法 , 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 。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 。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 , 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 。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 , 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 。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 。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 。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 。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 。如遇刚劲来犯 , 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 , 有些人称它为神拳 。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理 。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 。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 , 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 , 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 , 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 。每练功夫,要细细的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 。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 。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 , 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 , 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 。学者须特别注意 。
【杨氏85式太极拳_谁有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内功心法】参考资料:李雅轩太极拳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