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观展|在铁路边的美术馆,一个“比人更大的世界”( 二 )


展览|观展|在铁路边的美术馆,一个“比人更大的世界”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 汪滢滢的父亲给她妈妈画的素描 , 以及父母相似却无交集的晚年生活
从对自己家庭的寻找 , 到家庭和社会中自我身份的寻找也表现在藤安淳的《我有一个“双胞胎弟弟”》中 , 艺术家本人的双胞胎身份时常暴露在别人好奇的目光下 。 因此 , 他对“看与被看”和“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有着非常强烈的意识 , 也以自己经历出发 , 以双胞胎为对象拍摄 。
展览|观展|在铁路边的美术馆,一个“比人更大的世界”
文章图片

藤安淳的《我有一个“双胞胎弟弟”》中的一组
但不同于将双胞胎拍摄于同一张照片中 , 藤安淳有意识地将双胞胎作为“个体”对待 , 他们被分别置于不同的环境和场景下 , 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以及以“个体”存在的自己 。 他镜头下的人 , 年纪不同 , 想必对自己双胞胎这一身份也有着不同的认知 , 却又与创作者本身产生共情 。 在拍摄的双胞胎中 , 有两位独自陈列 , 布展时留下了另一个人的空隙 。 为何他们单人出现 , 双胞胎中的另一个为何缺席?虽然答案大约可以料到 , 但当他们独自存在 , 将对个体造成怎样的影响 , 又是一个关于身份的新议题 。
展览|观展|在铁路边的美术馆,一个“比人更大的世界”
文章图片

藤安淳的《我有一个“双胞胎弟弟”》中的一组
社会对于个体的改造与建构
在展览还有一部分作品凸显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比如 , 斋部香的《不是理想的猫》 , 源于某个事件中犯人所说的话 。 以人类世界的角度 , 指望一只猫完全顺从是不合理的 。 因为在猫的世界 , 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理想的猫” 。 但对人类来说 , 扮演别人的理想角色比做自己要容易得多 。 有些教育也引导人成为“理想的猫” , 让被规训者试图摆脱的时候 , 或将面临谴责 。
展览|观展|在铁路边的美术馆,一个“比人更大的世界”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 斋部香《不是理想的猫》系列中的两张
李启菁的装置作品《监督者》从某个角度讲述了如何成为“理想的猫” , 艺术家做了两个绘图机器人装置 , 当没有观众时它们随机绘图 , 但当它们检测到观众的接近时 , 便擦除已画的 , 开始只画直线 , 以此成为社会希望它们成为的样子 。
展览|观展|在铁路边的美术馆,一个“比人更大的世界”
文章图片

李启菁 , 《监督者》 , 交互装置 , 2019
对于个人社会身份的质疑与归属身处异乡之人的感觉将更为直接 , 徐冠宇正在进行的项目《外籍人口》也是依据自己和朋友们类似故事的积累 , 研究公民身份的意义 。 徐冠宇是生活在芝加哥在华人 , 在芝加哥他是“外籍人口” , 在那里“家”永远不可能是私密和安全的 。 在这个项目中 , 他找到了在美国持有不同签证身份的参与者 , 为他们的房屋和个人物品拍照 , 然后将这些图像与拍摄对象自己收藏的私人照片一起打印出来 , 作为临时装置被布置回他们的空间 , 并被摄影记录 。 并由此呈现“外籍人口”在美国的复杂情况 。 并引发出“在相互联系的世界中 , 我们如何重新定义公民身份和一个人的合法性?”的疑问 。
展览|观展|在铁路边的美术馆,一个“比人更大的世界”
文章图片

徐冠宇 , 《外籍人口》项目中的一件作品 。
这种疑问也渗透在惟祺的作品《彼岸》中 , 他拍摄了世界各地的唐人街的图景 , 在海外的也一个个“中国城”中感受的中国文化的独特标识和影响力 , 在唐人街中“彼岸”和“此岸”模糊 , 但异乡人的身份却没有消弭 , 在照片中一个个稍显孤独的身影中 , 可以读出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