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枫|刘琼《花间词外》:回望的一片山水、一朵花开

你有多久没有认真看一朵花、等一朵花开?
谈起自己的童年经历时 , 作家周晓枫说:“人口密度比较低的情况下 , 人和植物、自然的朝夕相处就成为可能 , 如果你总是在植物环境的围绕中 , 内心就会慢下来 , 观察到的风光也会不一样 。 回看我的小时候 , 像是一帧失真的、古老的画面一样浪漫 , 有一次晚上在家吃晚饭的时候有人敲门 , 他是从一楼一层层敲上来 , 告诉大家‘今天晚上我们家昙花开’ 。 ”
半夜的时候 , 周晓枫一家人搬着小板凳就去围着等昙花开 , “我对植物不是特别敏感 , 辨识的能力也比较差 , 但是我永远记得那朵昙花就像电影中的慢动作一样 , 非常的迟缓、优雅、魔幻的在你面前展开 。 我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忘 , 这个花在我的记忆里没有凋谢 , 月光也好 , 灯光也好 , 好像永远在你的记忆里凝固住一样 。 ”
晓枫|刘琼《花间词外》:回望的一片山水、一朵花开
文章图片

《花间词外》刘琼著
刘琼最新出版的《花间词外》就是一本与花有关的书 。 书中的文章是刘琼的专栏文章集合 , 书中围绕中国古典诗词中“花”的意象 , 探讨中国文化内在审美方式以及这种审美方式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关系 。
刘琼谈道 , 花是她生活中重要组成:“江南雨水丰茂 , 我母亲会及时在院墙旁边种上丝瓜、南瓜 , 丝瓜爬起来特别快 , 很快就会开花 。 我们也在院子里砌很简陋的花坛 , 撒上各种花的种子 , 比如洗澡花 , 就是汪曾祺笔下的晚饭花 , 每到夏天傍晚开花 , 花特别漂亮 , 过了两个小时 , 到晚上它就收了 。 还有指甲花 , 就是单瓣的凤仙花 。 后来我到北京来工作生活就会有一种习惯 , 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 , 哪怕办公室漏风的阳台 , 我也会种上两盆花 , 这是一种生活习惯 。 ”
最近的一场“让古典诗词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刘琼《花间词外》新书发布会”中 , 作家李敬泽 , 作家周晓枫 , 青年批评家刘大先 , 以及《花间词外》作者刘琼进行了对话 。
晓枫|刘琼《花间词外》:回望的一片山水、一朵花开
文章图片

活动现场
《花间词外》中的“花”“词”“外”
对“花间词外”这一书名 , 作者刘琼给出的解析有三个关键词:花、词和外 。 “‘外’是我想要表达的 , 我的写作想给自己放松、解绑 , 不想绕在《花间词》里面 , 《花间词》主要写中国的日常生活 , 但是我这个《花间词外》就是落在花和词之外 。 一个人的写作 , 与他的生活、万物之间都有一个互相联系 。 当时那么执着写这个内容 , 其实跟我的生活经历也有关系 。 我是安徽人 , 成长在长江边上 , 那里自古以来产生了许多的诗词 。 在我四岁以前的记忆里 , 我生活的城市和我成长的环境 , 周围全部都是桃花、梨花、苹果花 , 还有特别有名漫山遍野的映山红 , 这些东西在早年的时候成为记忆的符号 , 形成我写这本书的基础 。 ”
关于词 , 刘大先以“清末四大家”之一况周颐的话“吾听风雨、吾览江山 , 常觉风雨江山外 , 有万不得已者在”为引 , 说道 , “我看家国大事也好 , 草木山川也好 , 总感觉这之外有不得已者在 , 这个‘不得已者’是什么?就是词心 , 就是我们内心涌动的那种主客交融之间的感觉 , 是‘我见青山多妩媚 ,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感受 。 刘琼老师《花间词外》就是以天合天 , 她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投入到她写的花花草草、记忆中的词 。 ”
周晓枫认为 , “《花间词外》中‘外’的概念非常重要 , 那个弦外之音特别美妙 。 当我们看到写花的时候 , 写诗词的时候 , 它额外有花的香气 , 有诗词之外的况味 , 它有浮动于我们字面看到的额外部分 , 它又有个人 , 有历史 , 但是又有成长 , 有情怀 , 这是溢出知识介绍、传递之外的韵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