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毕加索诞辰140周年|人类时空革命的艺术表达( 三 )


而在所有这些绘画魔术中 , 那个蹲着的少女的头部 , 是其几何构图和实验手法中最先进最神奇的所在 , 这部分在毕加索的草图里面经历了最全面的蜕变——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还不仅仅只是几何化 , 而是具有更深刻意义的对空间和时间的表现 。 “只有当人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 , 我们称之为现在的框架才会开始弥漫开来 , 像阿米巴变形虫似的 , 跨越平素存在的时间上的界限 , 渗入过去 , 透入将来 。 ”美国作家史莱因(L.Shlain)在他影响广泛的作品《艺术与物理学》中如是说 。 从第八个素描本开始 , 毕加索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几何形体 , 他终于领悟了普兰斯的几何学演讲的深度 。 立体主义画家“用不相接续的一系列平面表达了这样一种复杂观念 , 即一旦取消传统因果关联后 , 空间和时间就会纠缠不可分 。 在他们看来 , 对世界不需要做鱼贯式的处理 。 ”
艺术|毕加索诞辰140周年|人类时空革命的艺术表达
文章图片

《史莱茵-艺术与物理学:时空和光的艺术观与物理观》
因此 ,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公式是明说 , 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则是暗表 , 他们俩都表达着同一个革命性的观念:所有参考系都是彼此相对的 。 正如相对论推翻了空间和时间的绝对状况 , 从而把牛顿的机械宇宙观拉下神坛一样 , 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立体主义把由布鲁内莱斯基所发明的艺术透视法则拉下了王座 。 毕加索的伟大突破是为了实现科学、数学、技术和艺术之间的一种联系 , 并将全新的时间概念注入绘画语言 , 从而一举超越了印象派艺术 , 后者的时间概念体现在莫奈那些静态地表现干草垛或鲁昂大教堂的画作中 。 《亚维农少女》对时间的处理要复杂得多——我们可以把画作看成一系列的五幅运动画面朝越来越多的几何图形发展 , 同时 , 蹲着的少女则可视为一系列相互叠印的快照 。
另外 , 当我们仔细揣摩这幅作品时 , 不难发现所有的前景、中景、背景都趋于暗淡 , 纵深感似乎完全消失 。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之后 , 康定斯基、马列维奇和蒙德里安则完全摒弃了透视画法 , 画面几乎变为平面——绘画进入了以不表现纵深为宗旨的新的视觉阶段 。 史莱因认为画“扁画”是20世纪西方绘画中最持久的特色 , 而变扁的空间正是从以相对论速度行驶的列车里向前或者向后张望时所看到的情景 。 同时 , 毕加索更多使用的色彩是白、黑、褐和灰 , 这也正是光速运动下观者可以看到的颜色 。
我们可以想象 , 如果乘着以光速行驶的列车刚好经过毕加索的亚维农大街 , 所看到的情景也许正是他的《亚维农少女》 。
艺术史的转折
正如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成就了现代科学的重大转折 , 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则标志着人类艺术史的现代转折 。 翻开厚重的西方美术史画卷 , 少女该是什么形象呢?或是15世纪波提切利笔下神圣而优美的维纳斯 , 或是16世纪达·芬奇所画的带着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 , 或是18世纪弗拉戈纳尔塑造的轻佻的荡着秋千的少女……数百年间 , 无数画家用他们高超的绘画技巧创作了浩如繁星的少女形象 , 但这些形象绝对不包括20世纪初诞生的 , 甚至至今很多人仍无法理解的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 。
画布上五个看似连正常人体都算不上的少女 , 破碎、丑陋 , 刺激感官的形象 , 完全不复以往艺术审美的甜美或神圣 。 从来没有哪张画能像《亚维农少女》一样令人不安 , 它看上去实在太丑陋了 , 就像一面被魔鬼打碎的镜子 , 映射出恣意张扬的长相 。 毕加索在创作此画时 , 曾激动地说:“让风雅灭绝吧!”但他几乎不敢把它拿给人看 , 因为就连身边最亲密的朋友都表示愤怒或不可理解 。 据说 , 野兽派画家马蒂斯被激怒了 , 他扬言要跟毕加索算账 , 要让他求饶 。 然而 , 马蒂斯的愤怒很可能是他意识到毕加索已经超过他了 。 天才必须忍受那份遥遥领先于时代的孤独 , 1907年的毕加索 , 像极了1905年的爱因斯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