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愁的滋味怎么写?辛弃疾的这首词只有八句,却写出了两种愁滋味

在人们的记忆中 , 辛弃疾身上重要的一个标签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 但他最初的志向并不是成为一名词人 , 而是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将士 。
辛弃疾终其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事业是“八百里分麾下炙 , 梦回吹角连营”的军旅生涯 , 但是在现实中 , 他的一腔热血、他的豪情壮志却得不到挥洒 , 只能在“知我者 , 二三子”的境遇中徘徊踌躇 。
辛弃疾|愁的滋味怎么写?辛弃疾的这首词只有八句,却写出了两种愁滋味
本文图片

正是因为辛弃疾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足迹 , 因此他才会诉诸笔端 , 将他的梦想、壮志、豪情、感悟、见闻、人生喟叹填进词中 , 这反倒成就了他的文学之路 , 也让他的一阕阕词作在词坛大放异彩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 , 闲游于博山道中 , 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 仕途坎坷 , 国事日非 , 自己无能为力 , 辛弃疾的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他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写了这样一首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 , 爱上层楼 。 爱上层楼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 , 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 。 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愁的滋味怎么写?辛弃疾的这首词只有八句,却写出了两种愁滋味
本文图片

这是一首言愁说恨的感伤词 , 词人落笔却偏不言愁 , 非但不说愁苦 , 反而说“不识愁” , 开篇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词忧伤的基调 。 开篇两句 , 大意是说: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 , 喜欢登高远望 。
写这首词的时候 , 辛弃疾正闲居在江西上饶带湖新居 , 他闲游博山 , 登高望远 。 带湖风景、博山风光美如画 , 正像辛弃疾另一首词中写的那样 , 是“我见青山多妩媚 ,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美轮美奂的风景 。
辛弃疾|愁的滋味怎么写?辛弃疾的这首词只有八句,却写出了两种愁滋味
本文图片

词人为什么会说少年时不懂忧愁的滋味 , 喜欢登高远望呢?就辛弃疾本人的经历来说 , 年少时的他 , 满怀壮志 , 一心以恢复大业为抱负 , 并且信心满满 , 根本不识愁滋味 。
这里所谓“少年” , 其实是指青年 , 少年是古人对青年的称呼 。 如果是一位涉世不深的少年 , 尚不识愁是不足为奇的事 , 但从辛弃疾的人生轨迹来看 , 他少年时便生活在忧患之中 , 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烙印和时代的辛酸 。
辛弃疾|愁的滋味怎么写?辛弃疾的这首词只有八句,却写出了两种愁滋味
本文图片

辛弃疾的早年生活是在家乡历城度过的 。 他出生时 , 北宋早已成为了过去时 , 历史时空早已进入了南宋时期 , 他的家乡不属于南宋疆域 。 辛弃疾自少年时代参加了家乡耿京的义军 , 他胆识过人 , 立下了许多战功 。
义军失败后 , 辛弃疾胸怀一腔热血 , 投奔南宋朝廷 , 他积极主张恢复大业 , 但却没料到 , 一到临安便被解除了武装 , 并被派到江阴军做签判 , 协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 他一次次地将自己的意见上传南宋朝廷 , 可是南宋朝廷安于现状 , 对辛弃疾的主张不予采纳 , 辛弃疾也遭到了主张议和派接二连三的打压 。
可见 , 像辛弃疾这样的爱国人士 , 面对纷繁的世事和现实的焦虑 , 他并没有无动于衷 , 熟视无睹 。 “不识愁”三字表达的只是词人阅历不深未尝尽愁苦的滋味 。
辛弃疾|愁的滋味怎么写?辛弃疾的这首词只有八句,却写出了两种愁滋味
本文图片

在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此消彼长中 , 辛弃疾的命运也在时代的潮流中上下沉浮 。 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 , 有时他会得到展露才华、施展的机会 。 可是只要他有了一点功绩 , 议和派便以各种借口 , 甚至诬陷、将辛弃疾从重要的职位调离 。 无奈之下 , 辛弃疾只得回到江西上饶带湖新居 , 过起了闲居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