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封面会客厅】凉山人写“凉山纪” 何万敏:我用行走的方式和凉山对话

对话#【封面会客厅】凉山人写“凉山纪” 何万敏:我用行走的方式和凉山对话
文章插图
何万敏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张杰 实习生 李心月
在作家韩寒导演的处女作《后会无期》里,凉山有层层叠叠的让人迷路的森林,有停车公路边就能看到的雪山;在日本导演竹内亮的纪录片《走近大凉山》里,凉山有走3公里几近垂直的简易钢梯才能到达的“悬崖村”。在音乐人莫西子诗写下的《不要怕》里,凉山有风雨树叶、春去秋来,有土地上躬身劳作的同乡、有高原上放牧牛羊的亲人,他们用最独特的方式给游子说着“不要怕”;在吉克隽逸唱着的《尘世》里,凉山是回荡着悠远吟唱的地方,那里有彝族老人脸上纵横的皱纹,有懵懂孩童清澈的眼睛。在凉山,有古蜀王朝通达西南诸国的“蜀身毒道”,也有汉代通往南方偏远山地或海滨的西南丝绸之路;有翻越“横断七岭”的茶马古道,也有散播一路铃铛声的闰盐古道。在凉山,一场脱贫攻坚战打赢,成为人类战胜贫困的优秀案例。
近些年来,凉山一次一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2021年10月,一部由凉山媒体人何万敏所书写的《凉山纪》,由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这是何万敏在过去多年深入彝族聚居区,用图像与文字记录了凉山的季候、山河、植被、风俗的一次结晶。作者用极具人文关怀的笔触为读者们还原和呈现了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的完整风貌,帮助外界更全面了解真实的大凉山。
对话#【封面会客厅】凉山人写“凉山纪” 何万敏:我用行走的方式和凉山对话
文章插图

何万敏出生、成长于大凉山,之后又长年工作于此,现任凉山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采访人员。“大凉山是我的家乡,也是我的精神高地。”新闻采访人员职业训练的敏感和洞察力,加上对大凉山的深厚感情,横断山区的高山激流在他笔下显得丰满而立体,充满“温情与敬意”。何万敏还糅合了人文地理随笔和地方史志两种写作方法,并加入深厚的个人体验与感性色彩,又不失理性分析,对一些外界感觉神秘甚至误解的风俗加以厘清,以正本清源。在《凉山纪》后记中,何万敏深情地写道:我用行走的方式和凉山对话,语言也许粗陋却真挚坦荡;我用凝视的方式和凉山相守相望,避免陌生得互不相认,擦肩而过。
对话#【封面会客厅】凉山人写“凉山纪” 何万敏:我用行走的方式和凉山对话
文章插图

阿来:这是大地的书写,更是大地的咏叹
【 对话#【封面会客厅】凉山人写“凉山纪” 何万敏:我用行走的方式和凉山对话】作为一本凉山人写凉山的书,一部徐徐展开的凉山人文地理笔记,《凉山纪》出版后得到圈内好评。阿来、徐则臣、蒋蓝、伍立杨、叶开等在内多位作家以及吉克隽逸、莫西诗子等凉山音乐人纷纷点赞、推荐。
阿来说,“何万敏游走在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大地上,以真切体验,捕捉历史与现实的细节,切进边地与民族的文化思考和判断,获得本质意义上的力量,用文学将之表达出来。这是大地的书写,更是大地的咏叹。”徐则臣则认为,一个作家成熟的标识之一就是有自己独特的文学地理或文学原乡,“凉山,就是作家何万敏的文学原乡。”蒋蓝在为《凉山纪》作的序文中这样称赞何万敏的非虚构写作,“让一切事实进入熔炉,炼就出文学的纯铁。一言以蔽之,这样的非虚构写作正是反虚伪的真文学。”
在同样是凉山人的伍立杨看来,何万敏笔下的凉山,充溢地理的玄机,大气磅礴,悠远深沉,生动活泼。从未去过大凉山的上海作家叶开看完此书感慨,他已经被大凉山的神秘所吸引。“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去大凉山!一个人,一个黄昏,在历史中的路上,这画面多么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