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系列—长城内外皆故乡(上)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正北方 , 东西横跨近30个经度 , 在上百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域内 , 不仅有辽阔壮美的大草原 , 也有山脉、湖泊、盆地和沙漠戈壁 。 横贯东西的长城 , 见证着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 形成了著名的“长城地带” 。 长城地带处于气候过渡带 , 是游牧和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地带 , 也是一条特殊的文化地带 ,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博物馆系列—长城内外皆故乡(上)
本文图片
国家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 , 中国北方族群的经济生活是以农业为主 , 兼营畜牧、狩猎的混合经济 。 距今3500年左右 , 受干冷气候影响 , 草原地区逐渐形成“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 秦汉一统中原 , 北方匈奴崛起 , 长达数百年的汉匈战争 , 不仅加速了中国境内的民族融合 , 也掀起了席卷欧亚的民族大迁徙的序幕 。 此后 , 鲜卑自大兴安岭南下 , 建立了北魏王朝 。 唐宋时期 , 突厥、回鹘、契丹先后控制蒙古地区 。 13世纪 , 地跨欧亚的蒙古铁骑 , 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清代 , 蒙古等草原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 在北方各民族的不断兴替中 , 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碰撞交流、走向融合 , 在中华文明中书写了生机勃勃又多姿绚烂的篇章 。
|博物馆系列—长城内外皆故乡(上)
本文图片
长城
?长城
?长城 ,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建筑奇迹 , 横亘在中国北方 。 所谓“中国北方长城地带”东起西辽河流域 , 经燕山、阴山、贺兰山、到达湟水流域和河西走廊 。 其中部南临农耕发达的黄河流域 , 北倚牧场广袤的欧亚草原 , 中中原腹地与欧亚草原之间的过渡带 , 也是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相互碰撞与相互交流的主要区域 。
农牧结合的早期形态
一般来讲长城以北宜牧 , 长城以南适农 。 长城文化带的形成不仅是自然与生态环境使然 。 也是不同族群与文化在此相互作用的结果 。 从夏商时期开始农耕与畜牧业区域的变化 , 使长城地带文化的多元性日益凸显出来 。
|博物馆系列—长城内外皆故乡(上)
本文图片
铜镞 夏商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 , 箭镞多为三棱形 , 箭铤长短不一 。 弓箭的发明与狩猎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 , 给史前人类的狩猎经济带来新的生机 。
|博物馆系列—长城内外皆故乡(上)
本文图片
蛇纹鬲 夏商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 , 蛇纹鬲是朱开沟文化时期独具特征的陶器之一 , 形体较小 , 便于携带 , 主要用于烹制食物 , 因在器物的颈部 , 裆部及袋足部位装饰有近似蛇状的细泥条附加堆纹 , 故称“蛇纹鬲” 。 蛇纹鬲是伴随着朱开沟人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断向干冷发展 , 社会经济由典型的农业经济向半农半牧的转变而应运而生的 , 是长城地带最具特色的一种器类 。
|博物馆系列—长城内外皆故乡(上)
本文图片
单把鬲(左) 夏商 陶盉(右) 夏商
单把鬲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 , 圆唇略外翻 , 直领 , 胖袋足 , 足根较细长 。 口部至袋足间有一扁平拱形器把 。 领部和足根素面磨光 , 袋足饰规整的方格纹 。 生活用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