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系列—长城内外皆故乡(上)( 四 )


|博物馆系列—长城内外皆故乡(上)
本文图片
红陶鬲 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
小黑石沟墓葬出土 , 炊器 , 夹砂红陶 , 矮直领 , 鼓腹 , 下承三袋状足 。 夏家店上层文化陶器一般为鼎、鬲、豆、罐、盆、钵等 , 质地疏松 , 陶色不匀 , 与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区别明显 。
|博物馆系列—长城内外皆故乡(上)
本文图片
乌首盖陶豆 战国
小黑石沟墓葬出土 , 直口 , 圆弧腹 , 竹节状豆柄 , 喇叭形豆座豆盖柄部平圜状 , 上面附有三鸟兽状纽 。
|博物馆系列—长城内外皆故乡(上)
本文图片
带鞘青铜短剑 春秋
内蒙古赤峰宁城县南山根出土 , 曲刃剑 , 中脊起棱 , 在刺杀时可以起到放血槽的作用 。 剑鞘中空 , 正面为勾连雷纹 , 反面镂5个三角形孔 , 并有钮 , 便于佩戴 。
|博物馆系列—长城内外皆故乡(上)
本文图片
金饰兽首青铜刀 战国
小黑石沟墓葬出土 , 此刀柄连接一形全饰 , 全饰系透雕两只对兽 , 顶端有一孔 , 以黄金纹为装饰 , 可见此之珍贵 。
|博物馆系列—长城内外皆故乡(上)
本文图片
双耳青铜鼎 春秋
内蒙古赤峰宁城县南山根出土 ,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铜器特别发达 , 内涵复杂且种类繁多 , 表现了多元的文化结构 。 此鼎具有典型中原风格 , 正明与中原诸侯往来频繁 。
?游牧渐强
长城地带真正的游牧文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 内蒙古中南部的凉城毛庆沟文化和鄂尔多斯地区的桃红巴拉文化 , 都显现出了程度不一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端倪 。 目前发现的以动物和动物搏噬纹为装饰题材的各类青铜文物 , 彰显出青铜时代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地域特征 。
|博物馆系列—长城内外皆故乡(上)
本文图片
羊形青铜扣饰 战国
羊身卷曲 , 头顶部和尾部分别连接钩体两端 。 羊是北方民族主要经济来源 , 北方草原民族对它非常喜欢和依赖 , 其形象于各类武器、工具、装饰品、车马具和容器上均有所体现 。
?羊、马、鹿等动物形象常常出现于北方草原民族的日常使用器具 , 不仅作为装饰物而存在 , 更可体现其民族认知和理解 , 反映当时的政治、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 , 可能与图腾动物崇拜、萨满教文化等有关系 。
|博物馆系列—长城内外皆故乡(上)
本文图片
鸟形青铜带扣 战国
带扣是腰带的钩挂 , 束系构件 。 是早期北方民族特有的一种束带用具 , 与中原农耕民族习惯使用的带钩截然不同 。
|博物馆系列—长城内外皆故乡(上)
本文图片
玛瑙串饰 春秋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毛庆沟墓地出土 。 装饰品 。 毛庆沟墓地中无论男女均使用玛瑙、绿松石、水晶作为装饰品 。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 水晶玛瑙器大量出现 , 在以韩、赵、魏国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 以秦、楚、燕、中山为代表的周边辐射地区和以吴、越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出土 。
|博物馆系列—长城内外皆故乡(上)
本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