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莘县教师孙春红:痴读红楼以诗解 乐播文化寄深情( 二 )


为此 , 他翻阅学习了大量有关诗词格律的书籍 , 遇到困惑 , 就去书中寻找答案 , 做了大量的笔记摘抄 , 特别是对常用到的归入现代汉语平声中的入声字 , 反复琢磨、统计、制表、识记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如今 , 他已熟练地掌握了诗词创作的格律 , 作品实现了质的跨越 。
这些年来 , 孙春红在莘县《诗词与楹联》(今改为《燕塔诗联》)上发表诗歌500余首 , 在《聊城诗词楹联》上发表诗歌几十首;发表研究格律诗写作的长篇论文两篇 。 在2020年 , 他被评为“聊城市优秀诗人” 。
“这几年我按照格律的要求来写诗 , 体会到了其中的妙处 , 认识上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孙春红深有感触地说 , 写格律诗 , 不讲究平仄是不行的 , 诗的格律要求 , 是古诗词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别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
孙春红告诉采访人员 , 他之前的作品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 , 他都重新做了修改 。 如今 , 他的更多诗歌在国内外得到广泛传播 , 经常有读者与他进行交流 。
自费十万元出书免费赠送 传播红楼文化
“我是老师 , 我衔起那初春笨重的耕犁 , 在一片荒芜的处女地上啊 , 我匍匐前行 , 我执着逶迤……”
“我看见大山深处一所小学国旗随日出冉冉升起 , 一片农家孩子行举手礼 , 白云驻足远山肃立百鸟歌唱群山回响 , 那就是我……”
当孙春红给采访人员深情吟诵这首他创作的《我是老师》时 , 禁不住热泪盈眶 。 他说 , 他一生教学 , 倾心尽力 , 不治家产 , 教化子孙 , 唯有杂书三车 , 学生桃李 , 此生无愧无悔了!
“今后我会继续研究《红楼梦》 , 奉献社会 , 这将是我退休后最快意的事业 。 ”
他的事业已经“春红满园” , 芳播内外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他刊登在腾讯网上的第三十组“诗解红楼”作品 , 点击率已经超过一百万了……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通过古诗领略《红楼梦》之美 , 自2011年以来 , 孙春红出资十余万元 , 印刷了《年轮》《红楼听雨》《红楼晚砧》《蓬牖瓦灶》《痴梦红楼》等十本诗集 , 无偿赠送给《红楼梦》爱好者 。 “也有人要买我的书 , 我说只赠不卖 。 ”
孙春红说 , 他之所以痴迷《红楼梦》 , 是源于经典之美的吸引 。 如今 , 深受美的熏陶 , 他又成为美的传播者 。 孙春红发现 , 对美的渴望是人类的共性 。 用诗歌解读《红楼梦》 , 是美的转化和重构 , 可以让人们从醇厚凝练的诗意中 , 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红楼梦》之美 , 让人们受到熏陶与感染 。
孙春红坦言 , 这些年来 , 他读《红楼梦》 , 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洞的话 , 是用每一个细节、数不尽的点点滴滴支撑起来的 , 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退居二线之后的孙春红在研究《红楼梦》之余 , 还给莘县老年大学的学生们上公益课 , 讲授古诗词入门课 , 讲解他创作的“诗解红楼”的诗歌 。 他给采访人员展示的讲课笔记上 , 详细记录了关于古诗词如何讲究平仄、以古音和今音如何来区分声韵等问题 。
复旦大学副教授孙涛这样评价孙春红:“以梦为马、啼血为诗 , 当年那个穿着军大衣、蓬头垢面、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试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又桀骜不驯的青涩少年 , 而今早已鬓发如雪僵卧孤村了 , 但却依然心怀梦想 , 在心灵深处留有一角保留着一片诗歌的净土!”
孙春红则自嘲地说:老牛自知夕阳短 , 不用扬鞭自奋蹄 。 试看夕阳无限好 , 落日余晖更辉煌!
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类的文明好似一笼真火 , 几千年不灭地在燃烧 , 它为什么不灭呢?这是因为古往今来对于人类文明有贡献的人 , 都是呕出心肝 , 用自己的心血脑汁作为燃料添加进去 , 才使这笼真火不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