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孔子三次去请教老子,问什么是真正的“道”?老子最后说了五个字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道家思想经典《庄子》,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庄子·天运》这一篇,前面我们分享了,庄子说,天和地并没有一个主宰者,但它们依然运行良好,正是因为其顺应了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才是天之道,天道是无为的。前一期内容,我们通过“推舟于陆”和“东施效颦”两个故事来阐述了道家思想,天道无为的思想。今天我们通过几个孔子和老子对话的故事,来谈谈庄子对儒家思想的一些批判和天道无为的内涵。庄子$孔子三次去请教老子,问什么是真正的“道”?老子最后说了五个字
文章插图
第一个故事:孔子和老子关于“道”的讨论。这个故事大致是说,孔子五十一岁了,还不懂得道是什么,于是去南方拜访老子。老子在《道德经》一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道能传授,讲述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道。孔子说,他从古代经典中,无法获得“道”;他从阴阳变化中,也无法领悟“道”,就是因为“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怎么才能领悟“道”呢?这个故事的最后,老子回答了孔子。老子说:“这就对了,如果道可以奉献,那么人们就都可以拿来奉献给君主;如果道可以敬呈,那么人们就都可以拿来孝敬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那么人们都可以拿来告诉兄弟;如果道可以送给被人,那么人们都可以拿来送给子孙。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心中如果没有主宰,则道不会停留;外在没有印证,则道也不会运行。由心中发出的,如果外在没有顺应作用,圣人就不会展示;由外在进入内心的,如果心中没有主导力量,圣人就不会停留。老子认为,道不是用头脑,用理性去理解和把握的,而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追求圣贤依然没有领悟道的原因,这是第一个故事。庄子$孔子三次去请教老子,问什么是真正的“道”?老子最后说了五个字
文章插图
第二个故事是:孔子和老子关于“仁义”的讨论孔子有一次拜访老子讨论仁义,要知道“仁义”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就有很多关于“仁义”的论述,比如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比如孔子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比如孔子说“仁者爱人“等等这些都是孔子对于“仁义”的一些论述。总体来说,孔子所提倡的“仁义”是一种有修养,有德行的行为规范,那么道家的庄子和老子是怎么批判仁义的呢?老子说,飞扬起来的糟糠要掉进人的眼睛,我们就东南西北四方都分不清了;蚊虫叮咬了皮肤,我们就通宵都难以入眠了。老子说,仁义就像糟糠和蚊虫有一样扰乱我们,没有比这东西更能扰乱人心的了。他告诉孔子,如果您要是能够使天下人不失去朴质的本性,那么你自己也顺着习俗去行动,把握天赋来为人处世,又何必急急忙忙地四处奔走鼓吹仁义,就像敲着大鼓去追那些逃走的人呢?庄子$孔子三次去请教老子,问什么是真正的“道”?老子最后说了五个字
文章插图
老子说,天鹅不用每天洗澡也是白的,乌鸦也不用每天涂染也是黑的。黑白是天生的,不足以辨别美丑;名声是表面的,不值得推广。河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通过相互吐气来湿润对方,相互吐唾沫来润泽对方,这实在不如在江湖中相互忘记对方。在庄子和老子的道家思想中,道是顺其自然,道家强调的是“自然之道”,强调天道无为,而儒家更强调的“君子之道”,强调社会伦理,这两者的区别正是“有为”和“无为”的区别。所以,在老子和庄子看来,所有的礼仪规范都是违背自然本性的,是对人的本性的一种约束和限制,是一种人为和有为,而所有的人为,在道家思想看来都是违背天道的。这是第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是:孔子和老子关于“经典”的讨论有一天,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六经》已经很久了,六经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其中“乐”已失传,所以现在只有五经。孔子认为自己已经很熟悉古代的各种典章制度了,但孔子说,可是为什么,没有一个国君采用我的主张,这实在是难啊!孔子说,是这些人难以说服呢,还是道理难以发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