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州|《千里访古运》连载(三十五): 走进镇江(上)

央广网北京10月29日消息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 。 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 , 对人情风土的描写 , 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 。 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 , 工程之浩大 , 深深感动了她 。 之后 , 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 ,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 , 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 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 , 以飨读者 。 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镇江 。
润州|《千里访古运》连载(三十五): 走进镇江(上)
文章图片

(《古运回望图》镇江段运河 ,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镇江山虽不高 , 却有北方山岭雄伟、险峻 , 南方峰峦的清雅、幽秀 , 它是江南水乡的起点 , 一江横陈 , 惊潮澎湃 , 气势万千 , 江河交汇 , 波光舟楫 , 旖旎动人 。 距今约3000年前 , 即公元前10世纪 , 周康王改封虞侯矢为宜侯 。 据郭沫若、唐兰、李学勤等著名学者考证 , 宜即今丹徒、镇江一带 。 这是镇江有文字记载的开始 。
春秋时期 , 镇江名为朱方 , 属吴国 。 古代长江南岸镇江河段 , 是处有良好水上通航、避风、靠泊条件的优良天然港湾 。 自今龙潭至镇江的河段 , 沿线靠宁镇山脉北麓 , 相当平直 。 镇江处于该河段的凹岸 , 沿岸分布着深槽 , 河床边界的抗冲能力较强 , 凹岸深槽受其控制 , 长期保持稳定 。 长江镇江河段不仅地质、地貌条件良好 , 而且地理位置优越 。 春秋时期 , 它北对邗沟、南邻太湖流域 , 更兼秦以前已凿有古丹徒水道 , 沟通南北 , 连接长江与江南运河 , 成为江南地区与中原地区往来的交通要道 。 镇江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这条交通要道息息相关 。
(专家学者参观《古运回望图》 ,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秦统一六国后 , 非常重视这条交通航线 , 秦始皇命人凿断高岘山东南的长岗 , 开通丹徒水道第二入江口——京口 , 使其北注主长江 , 丹徒水道拥有了京口、丹徒口(丹徒镇)两个入江口 , 北通江北邗沟的距离缩短 , 南接太湖水系 。 镇江成为太湖流域与江淮平原的连接点 , 丹徒水道成为中国早期航运干线中的重要河段 , 镇江水路交通的地位初步形成 。
京口的经济特别是商贸经济在六朝时期得到极大发展 , 六朝为京口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经济发展条件:地位显要 。 镇江是建邺以东的又一政治、军事、文化要地;人口众多——侨民、土著居民有数十万之众 , 是南方最大的侨民之乡;交通便利——地处长江与江南运河交汇处 , 特别有利于物资交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一定的基础——可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 由于京口自身的消费量很大 , 经此转运的货物又多 , 沿江河一带形成很多名铺、商市 , 京口市面上物资丰富 , 商业逐步发展起来 。
南朝后期统治黑暗 , 为隋灭 , 京口也随小朝廷的解体一起纳入南北一统的封建王朝 。 隋朝设润州 。 唐代浙江西道治所驻在润州 , 所辖常、苏、湖、睦、杭、润六州是江南最富庶的地区 。
北宋升润州为镇江府 , 辖丹徒、丹阳、金坛三县 , 镇江之名沿用至今 。
润州|《千里访古运》连载(三十五): 走进镇江(上)
文章图片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