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址公园|圆明园遗址公园:科学修护唤醒“万园之园”新魅力

圆明园遗址公园|圆明园遗址公园:科学修护唤醒“万园之园”新魅力
本文图片

圆明园遗址公园|圆明园遗址公园:科学修护唤醒“万园之园”新魅力
本文图片

游客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写生 。
圆明园遗址公园|圆明园遗址公园:科学修护唤醒“万园之园”新魅力
本文图片

圆明园遗址公园里用“玻璃罩”保护的文物遗迹 。
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 , 自1860年10月18日被英法联军火烧抢掠后 , 原有的20万平方米建筑物中 , 残存的仅有蓬岛瑶台、双鹤斋、海岳开襟等三处园林风景群及另外二三十座殿阁、亭榭、庙宇、值房和园门遗址 。
2021年10月18日 , 是圆明园浩劫161周年纪念日 , 在这特殊的一天 , 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公众免费开放 。 不少游客当天携亲带友前往公园 , 在国耻之地回顾历史、激励报国之志 。
作为一座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公园 , 圆明园文化遗址的保护与研究一直受到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 。 2018年以来 , 圆明园管理处和北京交通大学成立了“圆明园研究院” , 对遗址保护展开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
修复养护遗址
彰显文化风采
中国城市报采访人员近日走访获悉 , 圆明园遗址公园于1988年1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时年6月29日对公众开放 。 开园运营33年来 , 圆明园管理处对公园进行了大量遗迹、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工作 , 在公园管理模式上也不断完善和创新 。 2010年 , 圆明园遗址公园被评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 成为代表首都魅力的一块金字招牌 。
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李向阳告诉中国城市报采访人员 , 除了公园运营管理外 , 历史与文化研究、遗产保护与利用、园林与生态保护、多元价值阐释与传承等都是管理处的日常工作 。 “我们要努力实现让文物‘活’起来 。 ”他说 。
2020年9月 , 国家文物局公布包括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在内的六个国家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名单 。 2021年4月 , 海淀区印发《北京海淀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 根据方案工作安排 , 以正觉寺为核心建设的圆明园博物馆为示范项目之一 。
在此基础上 , 如何应保尽保、全面挖掘、系统保护各类文化遗存 , 加大文化内涵研究阐释力度 , 彰显三山五园地区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 , 成为圆明园管理处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
作为圆明园最著名的景区之一 , 西洋楼是圆明园管理处今年主要修缮的建筑 。 中国城市报采访人员在园内注意到 , 精美雕刻的乳白色石柱成为游客打卡必经处 。 虽然西洋楼建筑遗迹如今看上去是素色 , 但工作人员介绍说 , 这里也曾“色彩缤纷” 。
“有着‘西洋外表中国心’特征的西洋楼 , 柱子内部是木头的 , 然后砌上砖 , 最外层的大理石上有很多西洋纹饰用的就是琉璃构件 。 ”李向阳说 , “这些通过榫卯方式嵌入的琉璃构件颜色丰富 , 有黄绿色、天青色、翡翠色等 。 ”
据了解 , 圆明园管理处启动的“修复1860”第三期文物修复项目 , 对包括24件瓷器、5件琉璃在内的29件文物进行修复 , 这也是管理处首次尝试针对西洋楼遗址琉璃构件的修复工作 。 其中 , 被修复的文物包括闻名遐迩的青色琉璃构件、孔雀蓝琉璃构件、斗彩水仙杯和青花龙纹盘等文物 。
对圆明园遗址公园建筑物日常维修、景区日常养护、湖面补水及水环境保护等经费是圆明园管理处每年的主要财务支出 。 数据显示 , 2020年圆明园管理处全年支出的相关费用合计31461.06万元 , 项目支出8930.55万元 , 占当年支出合计的2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