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址公园|圆明园遗址公园:科学修护唤醒“万园之园”新魅力( 二 )


【圆明园遗址公园|圆明园遗址公园:科学修护唤醒“万园之园”新魅力】高校联盟参与多领域研究
加强圆明园文化遗址保护与研究工作一直受到众多高等院校的关注与重视 。 今年10月 , 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以下简称高校联盟)和北京交通大学在圆明园遗址公园内共同主办“圆明园研究与保护2021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成果展” 。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张野在接受中国城市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高校联盟8所成员单位近两年来对圆明园“历史研究、遗产保护、建筑规划、文创设计”等相关领域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工作 。
在圆明园正觉寺顶楼区域 , 采访人员注意到这里正展示着高校联盟“学术著作、科普读物、研究报告、模型烫样、文创产品、雕塑作品、视频播放、游戏体验”等不同形式的研究展览和实物 。
谈到高校联盟近几年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工作时 , 张野说 , 主要依据圆明园的文化挖掘研究开发科技与文创产品 , 如重新规范提升圆明园视觉识别系统 , 构建系统的文创基因图谱 , 开发多个文创产品IP、互动游戏、交互装置等 。 “目前圆明园文创店里的多种‘爆款’产品均是高校联盟设计的作品 。 ”张野说 。
近年来 , 在圆明园管理处和高校点对点合作过程中 , 一些曾经的难点被列为科研项目进行研究 , 并取得显著成效 。 张野建议 , 未来 , 高校联盟之间也应该加强联系与合作 , 通过学科交叉协作 , 为圆明园攻克更多复杂的大课题 。
除了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 张野发现 , 圆明园的文化传播也有待加强:“圆明三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 , 三园紧相毗连 , 通称圆明园 。 许多游客只知道西洋楼遗址所在的长春园 , 较少前往西部地区 , 对绮春园也不够了解 , 仅把它当成过路的地方 。 ”
张野对此感到担忧 , 他认为公园内有标志性景区是好事 , 但圆明园文化博大精深 , 游客只局限某一处则无法高站位、全方位地了解圆明园历史 。 “所以下一步 , 高校联盟的工作就是如何引导好游客和公众的关注点与面 , 把圆明园更多优秀历史文化遗迹的热度烘托起来 。 ”张野说 。
数字化激活持续发展动能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圆明园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和产业价值 。 圆明园管理处对遗迹和文物进行数字修复 , 部分信息收录到圆明园线上数字博物馆 , 游客可在圆明园微信公众号上观看 。
这种通过数字技术还原圆明园历史盛况的方式也是近几年圆明园管理处和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 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 , 遗产建筑与数字媒体相结合不仅为数字化圆明园提供策略性研究方案 , 还能推动遗址公园游览模式的创新 。
“每一项新技术的产生都给我们重新认识和表现圆明园的建筑遗产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魏昀赟接受中国城市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数字时代的来临 , 为我们再现圆明园提供了全新的创作语境 。 ”
之前 , 数字化建筑遗产以复原展示为主要目标 。 对于圆明园这类的遗址公园 , 专家往往只能通过数据、图样和烫样去进行技术复原 , 然后再以数字化技术进行仿真呈现 。 这种展现形式的问题在于 , 游客的首次体验感通常效果很好 , 但由于缺乏参与性、故事性、互动性 , 而导致此模式无法持续引人关注 , 从而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 。
借助此前北京交通大学圆明园研究院的充足研究数据和文化基因图谱资料 , 魏昀赟团队站在当代人审美基础上 , 将圆明园的建筑历史以全新的数字绘画和多种艺术形式予以二次加工 , 使之具备新的活力与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