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新子学”如何由学术理念向文化立场转化( 二 )


学术|会议|“新子学”如何由学术理念向文化立场转化
文章图片

方勇
在之后的主题报告中 , 方勇教授以《“务为治”:“新子学”的学术理念与价值诉求》为基石 , 介绍了“新子学”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 方教授指出 , 诸子学研究一直存在“体”之离散与“魂”之缺失的问题 。 “体”之离散表现在历代学者对诸子学的整体样貌缺乏专门的探讨 , 忽略了各思想家之间的相互关联 , 更未注意到相互关联的各家以何种结构共同组成了诸子学 , 前代学人主要是对某一子做专题研究 , 很少将其置于先秦诸子的整体中来审视 。 辑录的佚文及出土的文献虽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某个关键思想家的理解 , 继而疏通先秦学术的整体脉络 , 但要真正呈现出整体的诸子学 , 尚有待我们自觉的理论建构 。 自《汉志》以来 , 历代的子部系统均收录驳杂而又有繁复的‘类子学’书目 , 同时又以僵硬的框架来切割思想家群体 , 这使得诸子原本浑融一体的文化样貌与理论指归被彻底割裂 , 这是子学之体的必然离散 。 所以 , 把握诸子共同的概念、论域及问题意识 , 重现诸子整全系统是重寻子学之魂的途径 , 复归诸子团体原有的“务治”性亦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之一 。 此外 , 方教授还指出 , 子学作为华夏文明的原生理念 , 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继往开来”之姿 , 围绕着“治” , 中国文化在内部可获得一种统一性 , 在外部可获得一种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标识 。 由此路径向旁延伸 , 可发现西学精神并未能涵括诸子 。 “新子学”提倡复归诸子的中国性 , 不能将西学的问题意识作为理解诸子时代思想的理论前提 , 这二者之间具有较大的文化差池与时代分野 。 与此同时 , 诸子所特有的“一体多元”特点 , 保留了中国文化最原初的理论样式 , 使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既能保持自己的主体性 , 又能兼顾包容性 。 因此 , “新子学”在当代诸子文化发展中须以争鸣之态登场 , 以包容之心的审视 , 以复兴子学为己任 , 以探索中华文化的新方向为归旨 , 积极廓清诸子百家的思想主脉 , 将中华子学之理念转化为中华文化之立场 , 并且在一体和多元的视域中找到平衡点 , 以拓宽子学思想的发展渠道 。 这样 , 子学精神与子学内涵才能复归于当下 , 进而构建起一条完整的 , 富含时代文化生机的诸子学链条 。
马世年院长在报告中对“新子学”的价值展开了分析 , 他认为“‘新子学’既是对晚清以来诸子学传统的赓续 , 也是现代诸子学研究范式的推进与突破 , 同时也是构建中国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具体实践 。 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 , ‘新子学’必将回归到诸子学史的传统当中 , 并逐渐成为一个开放、多元的学术系统 。 ”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殷善培指出 , “儒家其实绕不开宗教议题 , 佛学与佛教、道家与道教、儒家与儒教 , 都各自成一体两面 , 儒家若恪守士大夫儒学的传统恐怕就只能成为书斋中的学问 , 无法深入群众 , ‘内圣外王’也就成了空谈 。 三教、九流、百家‘为善殊途 , 咸归于治’ , ‘各有所施 , 要在圆融’ 。 时至今日 , 文化共通的形势愈演愈烈 , ‘毋患多歧 , 各有所施’、‘和以召和 , 明良类’的融通精神 , 正是应对儒门淡薄的良药 , 而‘新子学’的精神正是在此!”
在后续的分论坛会议中 , “《子藏》学”作为一个关键议题被反复提及 。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早在《子藏》第五批成果发布会上就已经指出:“《子藏》以近于《四库全书》的体量 , 真正实现了再造一部大典的壮举 , 《子藏》的编纂和‘《子藏》学’概念的提出 , 为古籍再生性保护和学术化的研究利用提供了良好示范 。 ”上海财经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成吒就“新子学”与“《子藏》学”的交互关系发表了个人看法 , 他认为“《子藏》学的建构及其意义有赖于‘新子学’理念的方法论指导 , ‘新子学’的相关成果也依托于《子藏》文本的层级积累 , 二者属于基础与进一步深化创新的关系 。 在《子藏》之前 , 历史上对子学文本的研究总处于孤立、零碎、割裂的状态 , 但在《子藏》推动起来之后 , 子学源头‘诸子百家’的文本展现在我们面前 , 并且鲜活地呈现着子学文本的生命性与演化性 。 此外 , 《子藏》学凭借新颖的研究宗旨以及‘新子学’理念所带来的创新性修编原则和思路 , 一跃成为当今古文献研究领域中的显学 , 可与‘敦煌学’‘四库学’等相观照 , 甚至在某些研究理念和方法层面 , 还超越了后两者 。 ”他同时提出 , “《子藏》只是一个代表 , 它是对子学源头先秦两汉‘诸子百家’历史文本的整理 。 这只是一个开始 , 我们还要继续梳理魏晋以后各子的历史文献 , 如《续子藏》” 。 并表示“在此之后 , 除了做相应的文献整理与文本研究外 , 还可以撰写各子、各家子学通史 , 乃至‘中国诸子学通史’等等” 。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王泽宇也表示 , “‘《子藏》学’弥补了《汉》《隋》二志在文本理念与辑书实践方面的缺失之处 , 不仅搜罗了大量被《汉志》《隋志》舍弃的书目 , 还将傅山以来的‘经子平等’发展为‘诸子平等’ , 将儒道等显学与杂家、名家等末流学派平等视之 , 从而保证了各派思想在当今多元浑融的文化体系中得以进一步传承 。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何雪利更是以“以《子藏》为木铎 , 开子学之新篇”为题 , 提交了首届“《子藏》学”研讨会议综述 , 将专家学者针对“《子藏》学”所提出的各种观点与建议进行了充分吸纳 , 是目前了解“《子藏》学”最为全面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