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调味品「老二」如何撼动龙头?( 二 )


不过 , 其他品类仍有机会 。 在最近五年内 , 调味品整体增速为7.9% , 酱油增速为7.3% , 但蚝油和调味酱同期增速为14.7%和13.8% , 是前两项增幅的2倍之多 。 除此之外 , 2020年 , 蚝油单吨价格在5390元 , 同比增长10% , 且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 。 就此 , 我们可以观察出以蚝油和调味酱为代表的调味品品类呈现出明显的增长动力 。
对于细分调味品品类的判断 , 还来源于日本市场的参照 。 去年 , 日本正式进入70岁老龄化社会 , 老年人对健康食品和味觉的诉求 , 决定了调味品品类市场分化 。 醋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 作为健康酸味的来源 , 日本对醋的销量呈现上升状态 。 1965年 , 醋的销量还不及酱油的1/6 , 2018年竟涨到60%占比 , 对应3.4升年销量 。
与之相对的是 , 2020年 , 我国食醋、料酒单吨收入只有3897元、4846元 , 低于酱油的5800元左右的收入 。 与此同时 , 2020年 , 调味品百强中 , 入围的酱油企业有35家 , 实现收入306亿元 , 而食醋和料酒企业分别有37家和20家 , 收入仅62亿元和15亿元 。
以日本市场为参照 , 以食醋和料酒为代表的细分品类 , 还有一定成长发展空间 。
02
第二梯队 , 各有所长
在确定了调味品细分品类的市场机遇后 , 我们来看各家调味品品牌的打法 , 包括三个品牌质地究竟有哪些差异?
目前调味品市场上 , 海天作为龙头品牌 , 无论是供应链还是盈利水平均处于领先地位 。 像是中炬、千禾这类位于第二梯队的选手 , 需要通过差异化寻找突围的机会 。
先看三家品牌的成长路径 。 首先是海天味业 , 他们起步于2000年 , 2014年上市后海天集团成为产业第一大股东 。 酱油是海天的第一大品类 , 在全国各地均衡发展 , 经销商数量达7147家 。 足够高的市场覆盖率 , 为海天提供了业绩增长动力 。 公开数据显示 , 2021年 , 海天总营收250.04亿元 , 毛利率达38.66% , 光酱油品类就占总营收的56.70% 。
再看中炬高新起步于1993年 , 1995年上市 。 他们旗下的酱油产品与海天类似 , 主要以酱油和蚝油为主 。 在销售渠道方面 , 中炬和海天相比有一定差距 。 他们的销售渠道主要在南部 , 占比47.40% 。 其次的销售渠道分布在东部 , 占比23.45% 。 在中西部、北部发展较弱 。 2021年 , 中炬全国经销商数量1893 , 大约是海天的四分之一 。
最后是千禾味业 , 在1996年成立后 , 2016年才上市 。 他们的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西部 , 占比达到52.20% , 分布相对集中 。 酱油是他们主要品类 , 在总营收占比为61.40% 。
三家品牌需要从品类布局 , 方有可能夺得市场份额 。 先看标杆企业海天 , 他们以酱油、耗油、酱料三个品类为核心 , 还涉及料酒、鸡精、调味汁等小品类 , 总共涉及10余种品类 , 产品数量有上百种 。 我们常见的酱油、耗油、料酒价格基本在10元以下 , 属于中低端市场产品 。
加上常和综艺节目合作 , 为海天打入下沉市场 , 提供了有力的市场切口 。
再看中炬高新 , 该公司旗下有“厨邦”和“美味鲜”品牌 。 其中 , 厨邦品牌以“绿格子”包装深入人心 , 主打中高端产品 , 而“美味鲜”则不然 , 他们以性价比占据优势 。 虽然所面向的市场不同 , 但产品战略布局一致 , 均是以酱油产品为销售主力 , 鸡精和鸡粉作为辅助产品 , 向蚝油、食醋等品类做产品分支扩张 。
最后是千禾味业 , 2018年 , 他们是业内第一家面向中高端市场推出的“零添加”酱油 。 据了解 , 他们的食醋品类中 , 零添加系列产品占比为80%;酱油品类中的零添加产品占比 60%;高鲜系列中的零添加产品占比 20% 。 至此 , 零“添加”是千禾打入高端市场重要一步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