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记|李公明︱一周书记:被重组的眼睛与 ……数字图像的谎言

周书记|李公明︱一周书记:被重组的眼睛与 ……数字图像的谎言
文章图片

《重组的眼睛: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相》 ,[美]威廉·米切尔著 , 刘张铂泷译 ,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 2017年12月版 , 310页 , 78.00元
威廉·米切尔(William J. Mitchell)的 《重组的眼睛: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相》(原书名The Reconfigured Eye Visual Truth in the Post-Photographic Era , 1992;刘张铂泷译 ,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 2017年12月)从传统影像与数字图像在科学技术上的区别和颠覆性的巨大变化入手 , 深入分析了后摄影时代的图像生产、传播、消费机制的真实状况与发展前景 。 作者个人的学术背景是从建筑学、设计学延伸到媒体艺术与科学 , 曾任麻省理工的建筑学院院长和媒体艺术与科学项目负责人 , 该书是从他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教授的研讨课和设计工作室课程中发展而来的 。 跨学科的学术背景和深厚学术功力使这部在三十年前完成和出版的著作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理论性 , 在今天仍然具有无可取代的学术价值 , 在我很有限的阅读经验中它更是一部关于数字影像与技术及其视觉机制关系的出色著作 , 也是我最近思考被遮蔽的眼睛与被压抑的视觉性等问题的重要参考读物 。
【周书记|李公明︱一周书记:被重组的眼睛与 ……数字图像的谎言】在历史图像学研究中 , “被遮蔽的眼睛”更多指向研究者面对图像时产生的认知盲区 , 其原因主要产生于研究者所处的历史语境、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术偏向等因素 。 但是 , 米切尔的“重组的眼睛”把认知盲区前移到数字图像的生产技术之中 , “被遮蔽的眼睛”在数字图像的生产过程中就已经被转化为“重组的眼睛” , 因而所产生的不仅仅是面对图像的视觉盲区 , 而且更是被重组的眼睛所接纳的视觉谎言和认知误区 , 这就是后摄影时代的视觉性真相 。 米切尔指出 , “数字成像技术的运用愈发广泛地趋于机构化 , 反过来这种技术也在重新塑造机构、社会实践以及信仰的形成 。 一个由数字成像系统构成的全球化网络正在悄无声息地把自身建构成去中心主体的重组之眼 。 ” (129页)值得注意的是 , “重组的眼睛”是伴随着数字成像技术对研发机构、社会实践和信仰体系的重新塑造而实现的 , 这与“被遮蔽的眼睛”的形成过程有着不同的维度 , 但是在主体观看的视觉机制与社会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语境的关系层面上 , 具有相通的学理与阐释性 。
米切尔显然十分重视分析从传统图像到数字图像变化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状况及其实质 。 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早在十九世纪中期发表的《立体镜与立体照片》 (The Stereoscope and the Stereograph, 刊登于《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 第3期,1859年6 月)中就把摄影影像描绘成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机制 , 把世界看作是可以被摄影掠夺的对象 , 把照片看作是具有认知作用的可以交换的“国际通货” 。(82页)苏珊·桑塔格更是把整个摄影生产视为晚期资本主义的一个潜在的邪恶同伙:资本主义社会需要供应数量庞大的娱乐以便刺激购买力和麻醉阶级、种族和性别的伤口;相机以对大众而言的奇观、对统治者而言的监视对象的手段这两种方式来定义现实 , 因此“影像的生产亦提供一种统治性的意识形态 。 社会变革被影像变革所取代 。 消费各式各样的影像和产品的自由被等同于自由本身 。 把自由的政洽选择收窄为自由经济消费 , 就需要无限地生产和消费影像” 。(83页)她说的虽然是传统影像时代 , 但是放在今天仍未过时 。 在数字成像时代则出现了一种崭新、后工业的影像经济机制 , 整个地球表面成了一个不断展开的奇观和被永远严密监视的对象 。 任何人再也无法保证影像是视觉真相 , 甚至不能保证影像是有着确切意义和价值的能指 。(84页)在这里可见米切尔的批判性思维是非常精准和深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