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每日一书|张医生与王医生( 四 )


结果等着等着 , 就等成了一直被各种人声称要挽救的对象 。
沈阳|每日一书|张医生与王医生
本文图片

1996年3月 , 沈阳太原街 , 道路两旁林立的店铺
后二十年 , 靠着过紧日子挺过了贫穷 , 借着一些区位和贸易的优势 , 再加上全中国如出一辙的房地产拉动了消费 , 城市里还算得上富裕 , 但眼看着再也追不上别人 , 以前讲些“共和国长子”之类的陈年荣耀 , 现在泯然众人 , 发自内心地说起了自己的“宜居”——房价不贵 , 物价便宜 , 就连夜市小烧烤和鸡架都成了“网红”选题 。
这几十年间 , 始终有两个社会交错进行:
一个是张医生和王医生一点点试图融入的社会;另一个是曾经社会失序 , 城市景气不再 , 先是失落 , 而后负重前行的沈阳城 。
一个书呆子如何在社会中立足?
过了好久 , 我们终于发现 , 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和一个出现在形形色色的对话、探讨、宣传和自我反省里的词有关:社会 。
这个词是如此变化多端 , 你可以说“这个人很社会” , 也可以说“社会现在流行什么” , 至于小孩 , 一旦做了什么事需要被说教 , 就会听到“等你进了社会”这样语重心长的预警 。
而我们希望探讨的 , 与其说是一个准确的定义 , 不如说是一组动态的关系 , 关系的两端分别是“自我”和“社会” 。 对于张医生和王医生而言 , 他们所追逐的、他们背景中各个时间段里鲜明的标签、他们从中脱颖而出的 , 都是形形色色社会的变体 。
在此过程中 , 我们本来希望探讨“两位医生如何构建了自我” , 不过这个问题很快就被修改成“他们这一代的自我真的完成了建构吗?成为父辈 , 成为中坚 , 成为了不起的权威教授 , 成为有担当的人 , 但他们在人生的刻度上究竟走到了哪一步?”
专业人士张晓刚和王平都曾经是一流好学生 。 一个只会学习的好学生是不懂得社会的——让我们换个直接的说法:一个书呆子如何在社会中立足?
在粗粝的工人阶级文化中 , 他们与社会之间隔着一条又是怀疑又是嘲弄又是羡慕的鸿沟 。
“社会险恶” , 几乎成为他们从小到大的梦魇 。 他们要摆脱那些不信任 , 害怕地、担心地一步一步走过 , 或者躲过 , 最后成为一个社会人 。
他们到现在也为这事焦虑着 。